返回首页

研究育人艺术、追求艺术化育人——郭述丹

作者:郭述丹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小学政教处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1-03-22 17:41

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提出要建设“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工作、工作中创新”的校风。这十五个字让我坚定了“学习、研究、创新”的追求;在学习、研究学科教学力求有所创新的同时,我也在德育上做了一些学习、研究。因为,我认为:德是第一位的,品格不好,学习难好,即使学习好了,不会做人还不如庸人。我当班主任的时间不长,我在这里向各位汇报的是我做科任时的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创一流,科任教师有责,只有全员育人,我们学校才会德育、教学双翼齐飞。

科任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比班主任少,很难有单独大块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特别需要科任教师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育艺术。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看起来十分奏效,可是时间一长,那学生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所以,我尽力学习,研究了育人艺术。

一、用眼神育人。我们当老师的都有体会,上课时很在意学生的眼神,希望学生瞅着老师的眼睛,可往往是求之不得。如果学生吝啬他们的眼神,老师讲课肯定没劲。学生们是不是同样需要老师的眼神呢?我的体会是特别需要!我就常常用眼神和学生交流,传达我的喜爱、赞许、关注、鼓励、信任、还有责备,让学生通过我的眼神自尊、自律、自信、自觉。

1、关爱的眼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上课多提问”成了家长恳求老师关照的主要项目,可见,“被提问”对孩子的成长该有多重要。被提问不仅仅是有利于学习知识啊!所以,建校初我努力让所有学生在我的课上都有发言的机会!因为这是爱的传递,这是不让爱有沙漠,这是不让师爱有被遗忘的角落。可是,我的这个心愿和行动随着任课班级的人数的增加(从近40人到近80人)而告无法实现。当一个问题提出时,好几十的小手争先恐后的举起,可是发言的幸运只有几十分之一。可以说,每一次提问,就会产生80%的失望。假如我是孩子,在一次次没有被叫到之后会有何感受和感想呢?不会影响他们积极努力的品格形成吗?不会影响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吗?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始终被关注呢?怎样才能让他们不至于产生被冷落、被忽视的不良感受呢?怎样才能提问一次,却等于给了所有学生发言的机会了呢?我想出来的办法,就是用眼神,用喜欢学生们踊跃举手的眼神。我不急着找学生回答。提问之后,多等一会儿,多三秒的等待会让更多的学生思考出结果,举起小手;同时用欣赏的眼光与所有举手的孩子逐一对视,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看到我举手了,我举手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微笑;最后在提问前,用鼓励的眼神看一看学习吃力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期待。其实,学生哪里懂得要配合教师的教学,他们只知道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喜爱。因此,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能够关注到所有学生的时候,也就是给了每个同学一次发言的机会。在提问前,多看学生一眼,就会把爱传递。

多看学生一眼,学生就会感到幸福,因此,我们不是在看学生,而是在播撒幸福。在幸福中成长的学生会有健康的心态,在幸福中成材的学生才可能成为栋梁。一个眼神就是一份关爱,一份关爱就是一种愉悦体验,愉悦体验会形成一种积极性格,积极性格成就整个人生。对整个人生的塑造,有时就在于老师的眼睛。

2、责备的眼神。教育不能没有批评,关键是怎样去批评。好的批评可以令人积极振奋,坏的批评会使师生间感情产生裂痕。

厌恶的眼神、轻蔑的眼神,愤恨的眼神,激怒的眼神,带给学生的是伤害,是冷漠,而不是爱,可责备的眼神就不同了,责备的眼神能起到育人的作用。你会表达责备的眼神吗?扭着头,瞪着眼,用眼角的目光注视,同时嘴角微笑,挑起一边的眉毛,眨一眨眼(演示),这眼神意味着:我那么喜欢你,你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这眼神充满了关爱、体谅还有责备。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象一场细雨洒落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 我不禁抬起头看着你,而你并不露痕迹。 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以这样的眼神与学生对视,再差的孩子都会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再冷漠的孩子都能体会得到你对他的关爱,再优秀的孩子都会羞愧的低头,再不谙世事的学生都会拾起自尊。一句话,我很爱你,但我要责备你。愤怒的眼神容易使人麻木,厌恶的眼神播种了鄙视,而责备的眼神催人奋进。这眼神给孩子无限的自尊,给孩子无限的期待,让学生学会自责,感受到老师像妈妈一样美丽。没有哪个孩子不需要喜欢。被喜欢是生物的本性,满足学生被赞赏,被关注的需要,才能让学生的自尊与上进心得到保护和激发。因此,多一点微笑,少一点斥责,多一点说理,少一点愤怒,我们就在无形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培养了自尊的人格,这是成功的基础,是人生的基调。

二、用故事育人。

1、一句话的故事。结合教学内容,我通常用一句话描述事件,以此来教育学生。比如我在讲斜面时说:我俩在楼梯相遇,你高我一级,我低你一级;我在上楼,你在下楼,转身之间,我高你一级,你低我一级。学习也是如此,虽然有些累,但这是向上的路。在讲表面张力时,我告诉学生,你看水非常团结,互相帮助,所以水高出杯口那么多还没流出来,团结就是成功,团结就是力量!讲灯泡时,我一定要讲爱迪生的故事:失败2000次,就会有第2001次的希望,从失败中寻找教训,你就是在向成功迈进。在讲鸟类时我会讲鸡叫会影响我们的睡眠,但是也能叫我们起床,因此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

2、把突发事件当做故事来育人。突发事件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育人材料,利用得好,同样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天,同学们正在倾听一个同学的发言,猛然间角落里站起一个学生,用手指着前面的同学喊道:“老师,他说我‘二儿’!”短短的几个字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我轻轻走了过去说:“那你说你是几?”“……”学生沉默无语。我接着说:“其实,在老师心中,你们每一个都是‘一’,但是由于不专心听讲,‘一’加‘一’,就成了‘二’。这个‘二’是你们共同的结果。如果一个‘一’想加另一个‘一’,那么另一个‘一’需要退一步,把自己变成‘零’。‘零’加一等于‘一’。在这个过程中,‘零’得到了一,而‘一’得到了零。有时候退一步不仅仅是一种聪明,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听了我的话,前面的同学惭愧,后面的同学惊愕。

3、准备几个能用得着的“常用”的育人故事。通常我都会准备几个感人的小故事,以备不时只需。在学生懒散时我会讲勤奋学习的故事;在学生疲惫时,我会讲有趣的励志故事;在学生溜号时,我会讲幽默的故事;在学生争抢实验器材时,我会讲谦让的故事。故事保护了学生的自尊,给学生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知对错,辨荣辱,明是非,不需老师的喊叫,在故事中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在故事中产生情感,萌发向上的意识,最后就会形成正确的行为。

4、编造合理的教育故事。我虽不是语文老师,但是在学生面前,我很会编故事。比如当学生谈论电脑游戏时我会讲:今天我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学生的谈话:甲说我本来学习挺好的,就是有一个人跟我谈电脑游戏,后来就入迷啦,现在想跟都跟不上了……再比如我会对不认真学习科学的人讲:有个学生跟我说,郭老师,小学时我就学语文数学,现在上初中了,才发现有些语文阅读题是与科学有关的,很遗憾,我不懂,所以总是错,悔之晚矣……

故事在教育中扮演了费城重要的角色,它不但启发儿童,而且在知对错、辨荣辱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故事教育的教师都会有自己精彩的教育故事。

三、用行为育人。学生的健康成长直至成为人才既需要老师动情的说,也需要老师训练他们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说过,良好的行为是习得的,要让习得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就需要不断强化。所以,我格外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

1、在做中养成好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在儿童时期培养起来的。规则往往给人以约束的感觉,可是有规则的课堂才是健康的,有健康,才有快乐。所以我做科任教师时会像班主任一样要求学生进教室没有声音,以此证明他意识到开始上课了,要遵守公德;我会要求他上课坐直,保证集中精力听讲,保证有个好体型不像我一样驼背;我会要求他注意书写姿势,养成好习惯,保护眼睛,只有我这样带眼镜的人才能体会近视眼的痛苦;我会要求他大声发言,充满自信;我会要求他别摆弄东西,以求自律;我会要求他作业认真、书写工整,养成严谨的态度;我会要求他桌面洁净,增强自理能力。不要以为科任教师的要求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要以为科任教师的要求会让学生反感,事实证明,恰恰相反:当学生感受到科任教师对其学习行为严格要求时,他们会报以积极地态度:紧张、严肃、活泼、整齐、积极、向上、乐观、愉快。别看他们只是孩子,孩子也有心,他们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们虽然只教学生6年,但我们要为学生考虑60年。

 2、在做中养成好品质。在我教科学的时候,有一件事让我难以忘却:那天是周五,这节课我们研究蜗牛。我选用的是半个拳头大小的蜗牛。尽管课上我一再叮嘱学生:蜗牛的壳很脆 ,尽量不要用手碰它。可是到下课前我回收蜗牛的时候,还是有一组学生把蜗牛的壳给拽下来了。因为蜗牛很少,所以我很着急,下几个班怎么办?我也很生气,为什么学生这么不爱惜小动物。下课的时候,我把“罪人”留下来询问原因,学生说:“蜗牛从烧杯里爬出来了,我想把它抓回去,一抓,壳就掉了,老师用赔吗?”我看得出,说道“赔”,他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意味着他至少会遭到家长的训斥。我说:“蜗牛死了,当然得赔!”他马上说;“老师,蜗牛没死 ,你看它还动呢!”果然那只被抓掉了壳的蜗牛还在垂死挣扎。我灵机一动说:“那好,你把这只蜗牛拿回去养着,看看它能活几天。记着,每天都要写观察记录。”学生把那只可怜的蜗牛拿回去了,没有哭,也没有笑。午饭后,这个学生看见我,兴奋地对我说:“老师,蜗牛还活着呢!”看到他那兴奋劲,我把手里的几片菜叶给了他,那本是我要喂我的蜗牛的。想起他那只蜗牛,我都感到心痛,他怎么就没感觉呢?真希望上帝出现,拯救那只可怜的蜗牛。周一这个孩子再见到我的时候,他哭了:“老师,是我把蜗牛害死了。我查了资料,它的内脏在壳里,……”他缓缓地向我伸出手,手里面是两只小小的他捉的蜗牛。上帝没有拯救蜗牛,但他拯救了我的孩子,这个孩子在养蜗牛的过程中懂得了关爱、怜悯、进行了探索、研究,践行了义务和责任,这上帝就是“做”。

3、在做中践行真善美。求是、求真是美德,也是获取真知的根基。所以,在科学课上我会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真求是,遵循学校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孩子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汇报结果,得出结论。可是很多孩子当自己的结果与别人的结果不一致时,或是观察到的与想象中的结果不一致时,平日里往往敢于承认自己犯错的人都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记错了,于是背弃自己在实践中的结果胡乱的编造数据。这种错误说起来是胆小怕错,但实质上是胆大,是在真理面前竟敢否定真理!久而久之会失去自我、会使探索的价值大大贬值,会盲目从众,毫无根据的自我否定,在知识面前不辨对错,在科学面前不求是非,有了这个毛病可了不得。“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科学有时确实令人难以置信。比如我们对钟摆的研究,当不改变摆长,只改变摆锤重量时,或是摆锤、摆长不变而改变摆角,几乎没人相信1分钟内摆动的次数会不变!于是我能做的就是花上两节课、三节课的时间,一定要让学生相信看到的,而不是听到的,想到的,事实胜于雄辩!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当学生瞪眼不承认事实时,我所做的就是牺牲时间,把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承认错误是每个人容易做到的,在真理面前承认真理,是科学家才具备的品质。我们虽然不是为了把所有人培养成科学家,但是我们培养的人同样需要科学的态度,否则,无法学好各科知识。

4、在做中形成品格。苏格拉底的甩手故事,让我惊叹:原来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本领,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都太重要了。一个人不能成功,往往是因为没有坚持。坚持:水滴可穿石,铁杵可成阵。为了培养学生坚持的品格,我组织学生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在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的实验中,我们整整持续观察了十分钟。持之以恒的学生最终认可: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不变;我还为学生设计了观察凤仙花的生长高度的活动,把简单的测量记录活动持续了一个月,全班只有5个人完成了全部记录,这更使我意识到培养坚持品格的重要;如果有圭表,我会把科学研究扩展到一年、两年,用更长一点的时间,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细是态度,细是过程。对教师来讲,举手投足皆故事,一颦一笑皆学问。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让我们与班主任联手,共同打造学生幸福的明天。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