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解决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郭述丹

作者:郭述丹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3-03-15 13:26

我认为: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将问题分类处理;培养真善美等美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良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将问题数量降到最低。

之所以提出上面的论题,是基于以下三点理由:一、学生的问题太多了;二、即使是同一现象,背后也有着不同的原因,折射出不同的本质,教师不可一概而论,把现象背后的本质分类,可以减少很多问题;三、与其等着学生把问题抛过来,坐以待毙;不如培养美好的品德,,防患于未然,从而把问题数量降到最低。

一、复杂的环境背景是学生产生诸多问题的原因。

小学生们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背后却包罗万象……这些问题如缠绕的藤蔓一样没有头绪;很多教育手段到他那里都像飞机、轮船到了“百慕大三角”一样神秘失踪。再看看我们的——家长……家庭教育中分崩离析者多,忙于生计者繁、有教育智慧者寡。还有些随着自身文化和素质不断提高,对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之高达到历史之最!我们的社会呢?……这些缺失正义道德的事件,又在给予孩子怎样的影响?

以上的各种不良的环境因素再加上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控能力弱,这就导致了小学生的问题数量非常多,这个还没解决完,那个又来告状,而且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如果你没当过班主任尤其是低年级班主任,你是难以理解什么叫“还没按完葫芦,瓢就又起来了”。道理说了几箩筐,就是不入他的耳;情感就像沙漠,很难被感动……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真的需要我们站在高处,运用智慧,看清本质,利用教育规律,才能化解学生的问题,享受教育的乐趣。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会让我们在问题中看到童真的美好,减少问题的数量。

在很多学生出现的问题中,如果我们能分析其本质,就不难发现,学生并不是完全错误的。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这句话我是小学生的时候就会背,但当了班主任之后才真正的理解。

讲一个我们班的故事:东东与小倪是同桌,虽然都是男孩,但也相安无事。有一天两个人一节课因为抢一个粉笔头大的塑料小球,竟在课堂上大打出手,下课了还都不肯承认自己有错,都觉得自己很委屈。调查之后,我发现这件事相当有趣:小倪笔上的球掉了,给了小金;小金不小心踩了小聂一脚,向小聂道歉,并把小球送给小聂,小聂和东东又是最好的朋友,见他喜欢,就又给了东东,东东把球放在笔袋里,结果被它最初的主人小倪看到了,小倪以为东东偷了小金的东西要还给小金,结果打了起来。“三角恋爱”都让人无所适从,这可是“四角”呀,难怪孩子们会误会。

是孩子,就很难不犯错,在刚才的故事中,我不仅没生气,甚至有些被孩子的想法感动:把东西送给好朋友;为了表达歉意,送上小礼物,并请求原谅;虽然自己很喜欢,但看到自己的好朋友更喜欢时,能够割爱;当看到好朋友的东西在别人手中时,我要为好朋友讨回公道;非常珍视朋友的礼物,那是友谊的象征。我们在批评孩子错误的同时,更应该看重孩子美好的一面,在错误的现象中发现隐藏的孩子们美好的一面,常常让我们成年人自愧不如。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

在错误的现象中看到孩子们美好的本质,这对教师来讲不是孩子出了状况添加麻烦,而是孩子们上演了一幕感人的故事,我们很幸运,很幸福,问题的数量当然会随之减少很多。

尽管很多的问题里错中有对,但是当我们必需面对孩子的错误的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思考——那么孩子为什么要犯错呢?犯错的外界原因当然很多。但究其根本,都是孩子的内心出了问题。要把学生的问题数量降到最低,我们不仅要铲除学生心灵上的野草,打败从中窜出的毒蛇猛兽,而且要保证心灵上永远不再长野草,那我们就要在孩子的内心种上庄稼才行,也就是我们要改变孩子的内心,使其向着“人性”的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才能从根本把问题的数量降到最低。

三、培养学生内心的真善美,才能防患于未然,把问题的数量降到最低。

1、培养学生做“求真”的人。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的任务就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校的校训就是“做事求实,做人求真。”

(1)求真,首先要培养真实、真心,真诚等品格。

有一个学期,我班一连丢了几次东西。

第一次:就丢了一个2000多元的手机!经过调查,一个孩子说 “对不起老师,没敢承认就是怕你说我!”事情似乎是结束了,可是孩子的话却一直在我耳边回响,难道是我平时太过严厉以至于孩子做错事时不敢承认吗?于是我开始努力在班里打造一种新的氛围: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宽容他。

“六一”前夕,学校举行了“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一本书”的活动,突然有个孩子说:“老师,我捐的书不见了!”捐给山区孩子的书被拿了,这个问题有点严重。后来,小Z主动地告诉我,:“老师,对不起,书是我拿的……”看来宽容起了点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此类事件该多好呀!

不久之后的一个周五,放学后,接到小X家长的电话:“郭老师,小X的手机丢了!……”听到这,我差点晕过去:又丢东西了!居然又是一部手机!居然又是放学后!明天还要放假……没办法,我利用校讯通向家长求救。22:35分的时候,电话响了:“郭老师,我儿子说‘不知道是谁将一个手机放到他书包里,到了小饭桌才发现’。他已经将手机交给了小饭做的老师……”后来在孩子承认错误的过程中,我无奈的发现:家长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

一系列的丢东西事件向迷一样困扰着我:发生的几件事很幸运地被解决了,但我总不能等着出现第四件、第五件……然后逐一解决吧?这样的解决只能像西医一样——治标不治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矛盾的、也是痛苦的。我又能怎样帮助他们呢?让孩子占有别人财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是诱惑!物质世界有太多吸引我们、诱惑我们的东西;是孩子的内心没有真实、真诚这样的真,因此我们要疏导学生的内心,建立起抵制诱惑的“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当孩子们再受诱惑蛊惑时,他才会扪心自问,进行内心的挣扎。否则现在会出现很多类似的事件。

(2)不仅如此,求真,更难得是对实事求是的追求!可能很多老师会觉得教育孩子真实、真诚、承认错误说实话等就够了,不对,我的经历告诉我,一定要教育孩子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实事求是!

在教科学课的时候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孩子当自己的结果与别人的结果不一致时,尤其是观察到的与想象中的结果不一致时,平日里往往敢于承认自己犯错的人都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记错了,于是背弃自己在实践中的结果,胡乱的编造数据。比如我们对钟摆的研究时,几乎没人相信:只改变重物,1分钟内摆动的次数会不变!大多数同学都在争吵:多了,少了,就是没人敢说不变!结果我们把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有的班竟做了三节课的时间。因为我认为教师首先就要求真,要让学生相信看到的,而不是听到的、想到的,科学有时确实令人难以置信,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这种错误说起来是胆小怕错,但实质上是胆大,是在事实面前竟敢否定真理!不信大家去问问,就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在做科研实验时,很多都是依照前人的结论修改自己的数据,最后蒙混过关。盲目从众,毫无根据的自我否定,在知识面前不辨对错,在科学面前不求是非,这样敢于叛变真理的人一定会叛变革命!(陶行知)总之不培养“求真”,在小学时他可能不出什么大的状况,但是将来出状况就都是无法挽回的大状况。我们教孩子6年,要为他们考虑60年。

2、培养学生做“向善”的人。

佛教、儒家、三字经中都说人天性就是善良,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都说:“教育,只要能够让孩子保持一颗童心就够了。”我不认可,我要说:善良的天性也需要去培养,需要用善良点燃善良。

(1)怎么培养呢?我认为就是实践!我的感受是——实践简直就是“上帝”,他才能教会孩子去爱。

那还是我教科学的时候:那节课我用的是拳头大小的蜗牛。尽管课上我一再叮嘱学生:蜗牛的壳很脆 ,尽量不要用手碰它。可是还是有一个学生把蜗牛的壳给拽下来了。孩子说;“老师,蜗牛没死 ,你看它还动呢!”我让孩子把蜗牛带回家养着,每天都要写观察记录。学生没有哭,也没有笑地离开了。想想他那只蜗牛,我都感到心痛,他怎么就没感觉呢?真希望上帝出现,拯救那只可怜的蜗牛。几天后这个孩子再见到我的时候,他哭了:“老师,是我把蜗牛害死了。我查了资料,它的内脏在壳里,……”他缓缓地向我伸出手,手里面是两只小小的他捉的蜗牛。

上帝没有拯救蜗牛,但他拯救了我的孩子,这个孩子在养蜗牛的过程中进行了探索、研究,懂得了关爱、怜悯,践行了义务和责任,这上帝就是“实践”。我们以前提出“给爸爸做道菜,给妈妈洗脚”等感恩活动,不都是在实践中学会爱吗?

(2)爱在古代被称作“仁”,我们常说“仁爱”,它是善的基础。在教育中,我们教师不仅要培养“善”,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善”,并利用这些“善”去点化周围的人。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练习口算,可是有一个小男孩总是错很多题,还做不完,于是就让同学生来谈谈感受。三年级的小孩呀,批评起人来还真有一套:有的说不努力,贪玩,给男孩丢脸,还有的说可定时他爸爸妈妈不管他……这个小男孩都要哭了。这时一个叫郜宇鹏的小男孩站起来了:“老师,我不想批评他,我就想对他说:你很好,很聪明,即使没有爸爸妈妈的帮助,只要你肯认真练习,你一定能进步,一定会成功,我相信你!”结果全班同学自发地响起了掌声。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不会几道计算题,真的不算什么,但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能去关心、鼓励周围的人,激励所有人,并带给人以温暖,他的善良就像一颗有辐射力的种子,现在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都能用他的这种方式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在这种善的影响下,上五年时我们班又出现了一个极其突出的人物——张世淼,就让我叫他天使张吧。故事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我班有一个叫蛋蛋的特殊的孩子,下课的时候,蛋蛋不再随便藏别人的东西了,因为有天使张陪他玩,尽管有时天使被蛋蛋卡住脖子——“没事的,老师,蛋蛋就是跟我玩呢。”在食堂就餐的时候,蛋蛋不喊了,不与值周生吵架了,因为它可以随便吃天使张餐盘里的食物,——“没事的,老师,就让他吃吧。”蛋蛋抢了不认识的二年级孩子的长绳,跟蛋蛋商量,直到蛋蛋同意把绳还给小同学;蛋蛋中午偷偷出校门,在校外小超市里举起超市主人做饭用的菜刀的时候,天使张和几个同学才得到保安的许可,追出校门,劝其“放下屠刀”,带回教室。这样的故事每天都要上演几幕。天使张不过是一个刚刚10岁的孩子呀!

天使张的善是一种大爱,它会影响周围的人,感化周围的人,一次班会上我讲了天使张的故事之后,孩子们的内心受到了触动,结果我们班孩子口中谈到的、作文里最敬佩的、以及生活中实践的都是天使张行为。试想这样的班级既使有问题,恐怕还没到班主任耳中,就已经被解决了。因此善是可以培养的,可以被点燃的,它会使善的人更善。放眼未来,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事业的顶峰的,但是若没有善,即使他能够到达顶峰,那么他们最终一定会跌得很惨!

3、培养学生做审美的人。美,分为艺术美和现实美,是一种很好的感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1)让艺术美浸润学生的生命。我们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培养学生审美,比如说品读文字的意境美,感受音乐的旋律美,体验运动的动感美,欣赏艺术的抽象美……(主任论述)不再赘述;总之美是良药,却并不苦口,它能甜甜地去“病”;美是生活,“生之前。死之后,是我们毕生的追求(蔡元培)”;美是智慧,即使是艰难困苦中,也能够把美好的生活创造。

然而我要说的,这些还都不算什么,美育的“泰斗”蔡元培先生这样讲:采取美感教育的形式,以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因此,一个会审美的人,他的心灵也应该是美的,那是一种高尚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尤其是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高尚是什么?是脱离了一般情趣的行为,道德品质高雅,高尚散发的光芒是我这个数学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但是我感受过。

(2)让现实美滋养学生的心灵。

上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负责清扫半个操场。我们校的操场相当大,秋天时,看到草坪需要被捡起的几百几千片树叶时, 我知道,如果我投降了,我们的孩子们就学会了避让,学会了退缩。我告诉孩子们把落叶想象成蘑菇或贝壳,看看男生的收获多还是女生的收获多,参与活动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当全部落叶被孩子们收集到袋子里的时候,我没急着放学,而是把孩子们聚拢在身边,指向草坪——看,虽然现在是深秋季节,可是我们用自己的劳动让草坪永远是春天,永远是纯净的绿。好看吗?你们觉得我们刚才的劳动值得吗?你为你刚才的奉献感到激动和骄傲吗?这就是老师送你的礼物——高尚的感觉。对比一下另一半操场,我都觉得我的腰疼得很值!

没过几天,一场秋雨将地面铺上了厚厚的一层金黄,落叶远远不是成千上万的数量了,面对这样重的劳动任务,我都想请家长帮忙了,但是孩子们却说:“老师,不用,我们能行。落叶就是日本人,我们誓死保卫‘钓鱼岛’”。结果我们班不但提前完成了本班的清扫任务,还帮其他班收尾。

劳动创造了美,这种美让人的内心变得强大。孩子热爱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美的感受、获得成就感,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不能正确审美的人,他的一生是暗淡无光的。

真善美兮人称颂,真善美兮日月光。

真善美让集体中的每个人感到温馨,

每个人忘我的奉献,

每个人幸福而快乐,

有真善美的地方常常与问题绝缘。

小学老师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糟糕”,化解不尽的“矛盾”,面对不完的“精彩状况”。如果我们尝试培养孩子对“真善美”的追求,虽然前些时会辛苦一些,但后期在别人焦头烂额时,我们则会幸福地等待花开。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