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步一足迹,一课一回忆

锦州市实验学校“青蓝工程”汇报课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初中部教务处、督导处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5-06-17 16:30

为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检阅教师的成长收获,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锦州市实验学校初中部于近日成功举办了“青蓝工程”汇报课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课堂展示、评课研讨等形式,助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活动中,每位青年教师精心准备,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呈现了一节节各具特色的精彩课堂。评委由教务处四位主任、督导处主任、科研处主任和青蓝工程徒弟的师傅组成。听课后通过反思、评课、议课,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李冉老师以“时空日记馆”为主线串起了整堂课,让学生从不同人物的日记里去见证祖国统一的重要一步——港澳回归。本课围绕“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这一主题展开。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进行和完成的。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李冉老师备课细致,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安排合理,课堂流畅。学生能清晰掌握知识点,学习效率提升。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多媒体等,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提问和讨论。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感增强。但提问的针对性不强,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度,会加以改进。

刘婉妍老师本课以参观博物馆为线索,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分为“科技博览”和“中国文艺”两大板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讲解环环相扣,适当利用柱状图、时间轴进行教学,形象生动。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但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例如材料题给学生分析的时间不够,史料实证训练不够充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不够到位;语速过快,语调也比较平缓,应该抑扬顿挫一些;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大多数情况还是教师在讲。我意识到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今后的课堂我将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俏老师执教八年级英语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Section A(3a-3c)体现了年轻人的热情和创新能力。整节课在情境中理解、在运用中掌握,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该课堂设计始终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在课堂活动设计中知识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王俏老师的教学设计紧跟新课标要求,通过AI视频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到话题中去,并且初步感知和运用目标语言,用现在完成时谈论过去的经历。在阅读环节设计三级任务链,分层任务驱动,落实阅读核心素养培养。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文化鉴赏能力,体现新课标对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求。迁移创新环节,实现语言能力向素养转化,学生小组合作选择本土文化场馆,基于文本框架创作推广文案;运用现在完成时态进行口头推介,通过对比文中国际场馆与本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践行“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育人目标。将来会在学生活动设计方面进行更多的追求。

周晓涵老师执教七年级英语阅读课Unit 6 Section B How do we feel about the weather? (1a-1d)导入部分用自己爬山的照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爬山这一主题,接着通过一首古诗 “ No more mountains after visiting the Five Great Mountains, and no more Great Mountains after visiting Mount Huangshan.”一句古诗引入文章中的黄山,创设爬山情景,通过视觉和听觉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课堂环节紧密相联,由浅入深。语篇研读扎实有效,带领学生梳理两位主人公的爬山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形容词判断主人公内心感受。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多元且及时。在应用实践环节,学生以课本情景剧的形式复述课文,气氛轻松活跃。在迁移创新环节,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写一篇自己出游的帖子,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小组活动后,同伴互评细致到位,学生从中吸取建议,教师评价兼具鼓励和指导,完成“教-学-评”一体化。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梁一诺老师执教八年级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引,融合AI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本课采用互动游戏的形式导入,借助AI生成场景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完成文学常识学习;朗读环节结合音频,带领学生初步感悟诗歌情感;而诗文赏析则是课堂的核心,由AI生成的“杜甫”点出诗眼,再通过动态视频依次呈现诗歌场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文本,深入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情怀。课堂还设置小组讨论并生成“诗圣精神”词云图的活动,强化学生对杜甫精神品质的认知。整个教学过程以AI技术为支撑,将诗歌内容理解、语言赏析与精神境界体悟有机结合,但同时也应该注重技术与 化朗读体验,以读促悟,实现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及文化传承的多重目标。

郑瑶老师执教七年级数学《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带领学生从折纸活动入手感受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接着设置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发现折叠后边和角的关系,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边对等角”的几何特性,使学生从操作验证走向逻辑推理,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再类比研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追问学生“对称轴数量变化如何引发性质质变”,感受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深度思考。本节课用树状结构清晰呈现了单元脉络,通过“对称轴”这一主线,将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纳入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框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能直观理解“轴对称作为工具”的核心思想。整节课重难点突出,通过鼓励式提问和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收获,还可以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评价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多创新思考。

聂碧宏老师执教七年级数学《问题解决策略:转化》。聂老师以某工厂计划在一条笔直道路上设立一个储物点为背景,让学生思考储物点建在什么地方能使工作人员所走的路程最短。这一问题与经典问题“将军饮马”类似。借助这一问题,聂老师引导学生经历“理解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的思考和解决过程,体会转化策略的适用情境,感悟转化策略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又运用转化思想解决了不规则图形面积问题和代数问题。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氛围活跃,并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程各个环节的衔接十分流畅,由易到难,还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从题干中获取关键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雨竹老师则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围绕“人身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保护策略”这一核心议题,层层递进展开教学。教师紧扣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将抽象的“人身权”概念转化为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感知 “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的内涵及重要性,议题的“生活性”与“思辨性”有机融合,既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又为深度探究搭建了有效载体。生老师还将民法典带入课堂,与学生一起查阅法条,让学生亲身走进民法典,再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生动的活动驱动,让“人身权保护”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条文,而是化作学生可感知、能践行的成长指引。如此课堂,既传递了法律温度,更播种了法治信仰。生老师采用了AI进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策略,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有吸引力。

李威老师以“失踪的大刚”为线索,采取校园侦探的形式讲授人身权。通过“三无餐品”“AI丑照”“门口摄像头”三个校园情景剧,讲授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和隐私权,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人身权。整堂课一案到底,穿插《民法典》原文和真实案例,让抽象法条秒变生活指南,学生在生活情境的体验中普及了生活中可能涉及的侵权行为,知道了人身权利的重要性。结尾“制作校园宣传手册”的实践环节,更让法律知识能落地。本堂课用生活化案例如三无食品、AI换脸等,结合《民法典》条款,让抽象法律知识更易懂,还通过情境模拟提升学生参与度。但也有不足,像案例集中在校园,对社会场景涉及少,且小组讨论环节时间较少,学生深度思考受限。在今后教学中,增加社会案例拓展视野,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交流,以强化学习效果。

张雅静老师以学生身边的“校园侦探破解小熊失踪案”为主线情境,通过层层拆解案件中的三大谜团,设计“案件侦查—法律辨析—社会延伸”三阶路径,串联起贴近学生日常的法律争议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保护人身权,让学生在破解谜题中掌握“维护自身权利—尊重他人权利—践行法治精神”的社会生活准则,培育理性维权意识与道德责任感,实现法治观念与公民素养的双向提升。在本次以“校园侦探破解小熊失踪案”为主题的法治课程实践中,虽然通过情境化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但仍存在以下改进空间:其一,案件设计中三大谜团的难度梯度不够明晰,部分逻辑链条对低年级学生存在理解障碍,导致课堂讨论出现两极分化,部分学生难以深度参与法律辨析环节;其二,“社会延伸”阶段的案例选取未能充分覆盖家庭环境多样性,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情境复杂度分层设计,融入多元社会场景案例,并增设角色扮演、社区普法等实践环节,推动法治教育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内化升级。

周承辰老师本节课利用了ai 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了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学生兴趣得到了激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积极。教学内容的设置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一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让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学生课上积极配合,课堂氛围良好,对于新课内容很容易接受,但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应该布置几道典型题目让学生加深印象,今后需优化教学设计。总体来说准备得非常充分,课件设计精美,教学环节的设置也比较合理。

孙婕老师的这节课以马欢家族的兴衰为明线,巧妙编织明朝国力的兴衰为暗线,通过人物命运折射家国变迁,有效串联了本课核心知识。课堂上,孙老师精心创设学习情境,设计的问题链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创新融入AI教学手段,使学生得以透过这个家族命运的窗口,生动见证了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海防力量强大背景下的和平往来盛况,也深刻体察到明朝中后期国力衰退、海防松弛所导致的被动冲突。课堂结尾立意高远,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思考新时代中国民族复兴与向海图强的时代课题,有力升华了教学主题。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点突出,展现了良好的教学设计。值得反思的是,由于时间把控稍显紧张,课堂总结环节未能对整课内容进行充分梳理与凝练,不利于学生系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时间管理意识,确保总结环节到位,助力学生巩固所学、形成结构化认知。

陈鑫老师在《功率》课程教学中,深度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多元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课程开始,他巧妙选取生活实例,如大卡车与小轿车爬坡时的不同表现、起重机与人工搬运重物的效率差异,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场景,以极具代入感的方式引入功率概念,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理论讲解环节,陈老师注重逻辑推导的严谨性,从功与时间的关系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公式推导。他还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的计算练习,既有基础的数值计算,也有结合实际情境的应用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与计算方法。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功率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要点。仍有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设计环节,部分趣味实验器材准备不够充分,导致小组间实验体验存在差异,影响了探究活动的公平性与严谨性。

刘思祺老师本节课以“搬运大比拼”游戏激情开场,学生们在热烈的竞赛氛围中亲身体验“做功快慢”的差异,眼中闪烁着探究的渴望。以“科学擂台赛”为主线,设置三个进阶任务——“比快慢”实验探究、功率公式推导、生活应用大挑战”,课堂节奏紧凑,逻辑层层递进,如精密的齿轮啮合,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认知。学生们在实验测量环节专注投入,合作默契;在公式推导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展现出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在生活应用环节,更是思维活跃,从汽车引擎到电器功率,从运动员爆发力到工地起重机效率,讨论热火朝天,真正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高,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科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当然,作为新教师,本节仍有改进空间,例如在板书设计方面功率公式的推导过程书写不够系统,关键步骤可增加彩色标注强化视觉引导。但瑕不掩瑜,本节课通过游戏激趣—实验探究—社会应用的闭环设计,呈现了一堂有活力、有思维、有温度的物理课。

翟艺聪老师带领八年十班全体同学一起化身“小交警”,灵活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巧妙将运用情境教学,通过“头盔之论”、“罚单之争”等生活化案例和锦州红色资源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有效突破重难点;从剖析日常法治现象到追寻先烈为自由平等奋斗的足迹,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深化了对“自由平等的真谛”的理解,将“尊重自由平等”的责任意识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内化于心,生动体现了素养落地与立德树人的高度统一。着眼于未来的素养培育效果,未来可继续深化AI技术应用,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与红色情境的内在逻辑联结,并关注素养内化的持久性与实践转化,以推动从“有效课堂”向“深度、持久、可迁移的学习”迈进。

于湘旭老师以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为主题进行教学展示,用孙悟空所见所闻为线索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层层推进认清自由与平等。以 “大闹天宫” 缘由追问切入,引发学生对自由平等的情感共鸣,自然引出教学主题。讲授过程中,结合教材“小栏目”创设情境—— “自由对对碰”“悟空与风筝”“悟空与自媒体” 等营造思维平台,结合 “五一旅游” 数据、法律条文及杨某受贿案等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过渡到法律认知,正确认识自由、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此外还通过漫画行为辨析、视频、案例分析等多元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形成对自由平等的深层理解,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是值得回忆与收藏的。青年教师们前进与成长离不开师傅们的指导与鼓励,一步留下一个脚印,一年迈上一个台阶,他们是学校的未来与希望。我们相信:所有老师们今天的勤奋与努力必将换来明天的累累硕果与更多精彩和美丽!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