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想”只有困难,“做”才有答案(作者:刘双)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传》有感

作者:刘双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4-03-25 16:31

去年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撒贝宁老师主持的《典籍里的中国》栏目异常精彩,备受大家喜爱。利用寒假休息的时间,我尝试着二刷《典籍里的中国》。其中,有一期节目讲述《传习录一-王阳明传》让我很受启发。于是又找来《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试图通过阅读的形式从王阳明先生的角度出发,重新学习一遍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谛。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世人习惯称其为王阳明。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的辉煌传奇,精准细致地剖析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无边威力。

“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中的三个核心概念。这三个概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框架。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实践论,也是其最独特的贡献之一。王阳明认为,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他反对传统儒学中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行动的做法,强调真正的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

现代教育强调的师生平等和教学合作都与阳明学说中的“知行合一”不谋而合。比如目前所提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张老师与学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摈弃那种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用“知”指导自己的“行”,然后用“行”修正自己的“知”。

王阳明在“知行合一”中强调“明白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去实践。这里的“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是天生的,每个人内心都具备这种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

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分辨好坏,但是在漫长的学习和社会的磨炼中,模糊了善恶之间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言:“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被磨平。王阳明的心学,有点唯心又有点禅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是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磨炼自己的内心,来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而认真教书,上好每一堂课便是我的初心。除了坚持自己的初心外,我们的学生可能对致良知还缺乏一个清晰地判断,身为一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对其进行引导,在不改变学生主观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致良知。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