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作者:小学部教导处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4-02-27 21:46

本学期小学教学工作以“实验学校学期工作计划”为蓝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国、省、市的教育工作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真·实”教育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人才为关键、特色为方向、学科为抓手、文化为灵魂、品牌为牵引,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先进文化,推进学校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求真务实,深化课程改革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个性培养为核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根本,深化课程建设改革,继续完善指向五育融合的“致真”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优化完善新课程理念下的“致真”课程体系

1.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践行课程标准,把握好各学科、各学段课程育人目标,践行课程育人。

(1)利用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深度学习《新课标》。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参与全国寒暑假教师研修等线上学习活动,重点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组织骨干教师参与线上线下各级新课标培训;及时向全体教师转发进修学院等上级部门推荐的优秀线上讲座。

(2)组织全体教师以测试的方式,巩固课标学习成果。学校已分学科建立课程标准题库,开学初在题库中选取试题,进行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新课标笔试。

(3)组织教师写心得体会,优秀心得体会文章上传至学校网站。

(4)鼓励教师在“新课标”与“老教材”的空窗期,大胆探索创新,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试题设计中。如结构化教学、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跨学科主题活动、项目化学习等。

2.优化完善“致真”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等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顶层设计,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树立“大美育、全育人”美育理念,将美育融入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美育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价值功能。

(1)优化基础课程。教师要注重基于真实情境、真实问题、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生本互动,逐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亮”化拓展课程。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形成合作、协同、互补的“合力效应”,全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夯实“课前三分钟”短课程,为学生提供展示锻炼、个性发展的平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展示一次,上传学生综合评价系统。

(3)强化综合课程。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提升学习综合效应,使其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学校深入推进“主题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积极开展“主题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培训工作;每个年级要实施至少一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实践。

同时,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探索基于大单元设计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和小学数学单元整合研究。

(二)优化完善“五育融合”的学生评价体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努力落实《总体方案》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要求,结合我校“致真”课程体系,继续优化完善“致真”学生评价体系。

1.完善“致真”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与学校的课程体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在原有评价基础上,继续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并实现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

2.改进完善智能化学生评价系统。开展“致真学生综合评价”,各学科教师、小组、个人等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德智体美劳多维度、全过程、立体式、全景式的评价,形成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和五育发展雷达图。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快实现教育评价现代化。

二、凝心聚力,加强队伍建设

继续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分层次进阶

开展学生、家长评师活动,进一步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优化教育行风,健全师德长效考核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我校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二)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高品质履职

全方位、多渠道、个性化、多层次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建设实效性学习型组织,使不同层面的教师均呈持续发展态势。

1.全方位实施教师培训工作——以理念提升、技能学习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以专家引领、业务考核为手段,充分发挥好校内外教师培训体系效能,促进教师整体性业务水平提升。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学科培训和项目化学习培训,助力教师理念提升和专业发展。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个性化定制教师专业培训——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性、自觉性,在专业培训上设置自选培训项目,开设自选特色课程,体现自主性、多元性。教师通过培训,逐步唤醒自己的需求意识、主体意识、审辩意识、反思意识、践行意识,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课程,更好地助推专业成长。每学期召开外出培训交流会,交流体会与感悟,互相促进成长。

3.多层次构建教师成长体系——从教师的师德、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四个方面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对教师实施分层培养:以老带青“结对子”,依托“青蓝”工程,完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机制;实践锻炼“压担子”,助力更多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竞赛比武“搭台子”,依托教育教学大赛等活动,助推更多骨干教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更上层楼“搭架子”,发挥学校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培育崇尚业务尖子的氛围。

4.优化完善教师评价体系——遵循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进行“全景写实性阶梯式”评价,促进教师主动发展;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全面记录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和发展状况;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举行青年教师期末总结会,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三、落实双减,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严格落实“双减”要求,打造魅力课堂、夯实教学常规、坚持作业改革、提升教研实效、提高看护水平。  

(一)落实“三级路径”,打造魅力课堂

在进一步规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循序渐进地落实课堂发展的三级路径: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课堂;生生之间能够进行深度讨论的课堂;合作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课堂。

坚持打造魅力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课堂上要夯实各学科基础知识,发展能力,掌握学科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经验,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清晰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和贡献,以明确教学的终极目标;准确把握本学科的体系结构、学科思想方法、学科大观念和核心概念,以选择和确定教学的内容载体;熟练掌握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独特途径和方法,以确立适宜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以便开展恰当的教学评价,反馈教学效果,进而帮助教师自己检视和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

2.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继续探索跨学科学习。以现行教材为基础,强化学科实践和学科融合,继续尝试探索主题式跨学科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有效路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3.探索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的有效措施。学校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幼小、小初之间的有效衔接,让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小整体与基础教育大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完善培优补差的策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培优补差方案,分析差异、寻找根源、针对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常抓不懈,完善培优补差的策略,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夯实常规管理,落实教育要求

1.严格落实教育部“五项管理”要求。继续强化作业管理,继续优化分层作业、实践作业、个性化作业的改革;规范课外读物管理,指导亲子阅读,建设书香家庭,开展特色活动,打造书香校园;高度关注体质健康管理,营造积极参加“阳光运动”的氛围,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做精“七项常态”,做实“七个到位”,稳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常规性做好教师考核、推门听课、教案检查、巡课检查、教研检查、综合评师、教学大赛工作,实现常规检查改进到位,备课反思到位,研讨效果到位,听课讲评到位,师徒帮教到位,总结经验到位,引领指导到位。本学期举行学科教学大赛。

3.层层把关,提升考试、考查质量管理。保证严格落实考试次数,按照上级要求执行;保证考试命题的科学性,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保证考试组织的严密性,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加大对考试管理的力度;保证考试纪律的严肃性,制定考生和监考教师需要遵守的相关要求,严格执行;保证考试评卷的客观性,中学教务处、小学教导处统一组织评阅试卷,严格执行评分标准。

小学继续坚持非考试学科期末考查;做好一二年级的无纸化综合评价;一至六年级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为切入点,尝试进行学科素养考查。

(三)深化作业管理,巩固前期成果

落实“双减”政策中关于改进作业的要求。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处理好作业“质”与“量”的平衡,加强作业促进学生基础发展与满足个性需求之间的协调,把握作业改进与学校教育其他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需求,有效发挥作业育人功能。探索“计划—实施—反思”的作业改进闭环;教研组要加强教研,探讨“标准+”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不断完善各科作业协调和评价机制,加强作业统筹管理。

(四)做实三级教研,提升教研实效

通过三个层级教研——每周一次组本教研、每月一次学科组教研、每学期一次跨学科教研,夯实校本教研,做到教师全员化、内容主题化、方式多元化、组织责任化。

1.突出问题引领

聚焦教学现存的突出问题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业质量标准转化落地等新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完善以问题为引领的教研制度。将问题意识上升为课题意识,持续思考研究,使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成熟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结合。

2.精细打造流程

设计科学合理的流程和活动,探索并确立校本教研五环节——“知、研、行、思、变”。“知”是前提,“研、行、思”是关键,“变”是结果。教师知行合一,谋变求新,走向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

3.创新教研模式

积极探索网络教研、主题教研、项目教研、校际联合教研、组建城乡教研共同体等教研新形式,构建研、训、教一体化模式,推动教研、培训、教学融合互动,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4.强化管理策略

通过强化管理,做到组本教研管理精细化、学科组教研主题化、跨学科教研协同化。

组本教研——做到新课标研究到位、新教材挖掘到位、学生基础分析到位、学习过程设计到位、技术融合支持到位、作业布置反馈到位。同时注重组内的“微教研”,随时随地开展可见的教研,提升整体水平。

学科组教研——采取“主题引领+同课异构+辩课”的形式,做到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准备团队化、反思辩课全员化。

跨学科教研——以年级组为单位,依托课标、教材,各学科协同教研,做到有主题、有设计、有课例、有研讨、有学习、有交流。

(五)提高看护质量,促进全面发展

根据“双减”政策,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除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外,开展文体、艺术、阅读等社团活动,一二年级要切实做好富有特色的班级看护。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组织教师完成寒假教师研修(28日前)

2、组织教师进行新课标考试,新增加“致真教育”(26日下午)

3、教师备课(集体备课与二度设计,教案、教具、教学资源库。阅读电子教案。)

4、上交教研组工作计划(严格教学进度)

5、第一次集体教研(高效落实五个一)

6、睿教育“致真评价”(学生转出及时上报干事,干事上报睿教育工作人员)

7、检查教案(关注新课标、二十大、意识形态)

8、语文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培训(28日下午)

三月份

1、开学初视导检查迎检

2、推门听课(加强外聘教师管理)

3、寒假综合实践活动评选(择优推荐参评市级比赛)

4、组织教案检查

5、读书节(读物管理,六年级诗词大会)

6、小初衔接教材印制使用

7、“落实致真课程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全员课堂教学大赛

四月份

1、“落实致真课程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全员课堂教学大赛

2、检查教师教案

3、期中作业检查(作业管理,日常作业填报、作业设计、作业批改,完善精编)

4、优秀作业展示

五月份

1、年组内阶段素养考评

2、检查教师教案

3、幼小衔接研讨

4、学科组教研成果展示

六月份

1、单项检测(6月25日左右,语、数、英、科)

2、语、数、英、科学科素养验收(6月17日开始,题库)

3、非考试学科开始考查

4、检查教师教案

5、跨学科教学研讨

6、一二年级课后看护班级特色验收

七月份

1、一二年级综合素质测评

2、期末作业检查

3、期末考试、评卷、上交试卷分析

4、检查教师教案

5、完成教务处各项归档工作

6、填写睿教育“致真”学生评价系统

7、学生、家长评师,完成教师评价

8、期末工作总结

其它工作

1、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其它教学活动

2、组织教师参与市级教学大赛、小教之春等活动

3、完成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相关工作

4、做好2024年度全国项目化学习成果大赛准备工作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