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之情永存,向伟大的他们致敬
观汶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有感
七月二十四下午,我们乘车到达漩口中学地震遗址。那天,天空阴沉无比,时而有小雨飘落。天空仿佛在替我们将内心的沉痛释放出来。
进入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石钟。石钟安静地伫立在操场上,指针永远地停在了下午2点28分,它沉默不语,却仿佛在向世人讲述那场巨大的灾难。石钟的身后是坍塌了的主教学楼,残戈断壁,满目疮痍。耳机里响着讲解员的声音:“这下面至今还沉睡着几个学生”听到这,内心突然涌起一股刺痛——明明是一样的年纪,我在享受假期,而他们却永远地与这世间的美好告别了。
我们沿着小路沉默地向前走,绿树包裹着我们,坍塌得不成样子的楼房隐藏在树后显得触目惊心。讲解员的声音萦绕在耳边:这里是宿舍,当时一位老师知道自己跑不出去,就躲在卫生间避难,在那暗无天日的狭小空间内,他靠着一点水和无比坚强的求生意志撑过了三天三夜。
再往前走是实验操作楼,昔日五层高的楼房坍塌成了阶梯状,一层叠一层的想后倒去。我们只能看到五楼的教室。玻璃碎成粉末扑洒在教室的地面上,门框变形得不成样子,木条到处都是。讲解员的声音在脑海里逐渐汇聚成形:学生惊慌无比,但还是一个个排成队依次跑出教室,老师死死撑着门框,让学生逃离。但最终还是有一名学生没能跑出去,和他的老师永远地沉睡在这废墟下了。听到这,我的眼泪一下占满了眼眶,我透过泪珠看到已经变形的世界间出现一个身影,他正拼命撑着门框。这身影屹立于天地之间,无比高大。我问自己,为什么这位老师要撑起那门框而不是直接跑呢?我回答自己:因为他是一位老师,在关键时刻保护学生是他的职责。我又问,那他为何做到克制逃生的本能一动不动站在那里?答案是,他爱他的学生,他们是他的希望、他的未来,他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愿自己逃跑留下无助的学生。到此,我对教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老师是博爱的,是勇敢的,是无私的,他们在地震中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筑起了安全的桥梁。擦去眼泪,重新打量面前的废墟,我惊奇地发现在坍塌的楼缝中竟生长着两棵小树。讲解员说,这两棵小树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被称为“生命之树”。两棵小树不高,却很强壮,树叶在微风中摇曳,掀起绿色的波浪。我突然理解了“生命之树”的含义——这废墟中沉睡着的两个人化作了这两棵小树,再次回到了这美丽的世界。也许他们想看看国泰民安的盛景,也许,他们有放不下的,要回来看看。不管如何,在我眼中,是他们养育了这两棵小树,这两棵小树延续了他们的生命!举目回望,高一点的那棵树的叶子轻抚着另一棵树的树枝上,仿佛,那位老师又回来了……
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只不过这次,我们停在了石钟旁的纪念碑前。纪念碑上镌刻着歌颂烈士的碑文,下方雕刻着解放军、医生……营救伤员的浮雕,他们在废墟上艰难地前行,肩上承载的是一个又一个生存的希望、一份又一份劫后余生的喜悦。碑前的石台上摆放着无数的菊花,每一朵花都寄托着一份哀思和一份祝福。我买了一束菊花,捧着它走到碑前站定,缓缓鞠躬三次,每弯一次腰心头的沉痛就增多一分,最后,我郑重地放下菊花,拭去泪水,转身离开。
站在校门口,再次转身,巨大的石钟、坍塌的楼房、白色的石碑、高大的绿树,我努力把这一切刻在脑海里,连同那沉痛的感情一起封存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