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锦州市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作者: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3-02-21 16:39

本学期学校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真•实”教育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人才为关键、特色为方向、学科为抓手、文化为灵魂、品牌为牵引,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实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环境,形成先进文化,推进学校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规划导航,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一)充分发挥校党委组织领导作用

健全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抓手。

(二)夯实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

抓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积极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政治引领,压实党建主体责任,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安全。

(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推进“堡垒巩固”工程,推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创新党员教育方式,开展创建“党员先锋岗”,引导广大党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党员在关键岗位、重点工作、重要活动中的示范引领和主力军作用。

二、求真务实,深化课程改革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个性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重点,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深化课程建设改革,继续完善指向五育融合的“致真”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优化完善新课程理念下的“致真”特色课程体系

1.组织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践行课程标准,把握好各学科、各学段课程育人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全面育人。

2.优化完善“致真”特色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高效衔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1)优化基础课程。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生本互动,逐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2)“亮”化拓展课程。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形成合作、协同、互补的“合力效应”,全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一是进一步完善校有特色、班有特点、生有特长的“一校多品”的“1+N”型教育格局。二是丰富拓展课程。小学从必修性课程、选修性课程两个方面完善并丰富五类课程对应的拓展课程,突出亮点项目,形成拓展课程菜单;初中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发挥学生自主性,组建学生社团并丰富社团种类。三是完成拓展类课程“丰富化”向“精品化”的转型。在不断拓展课程类别、实现拓展类课程日渐丰富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小学特长班和中学社团质量,打造特色品牌。四是加强拓展类课程的“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尤其是小学周三的特长课。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师考核体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完善的学生考评体系,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

(3)强化综合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升学习综合效应,使其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组织小学部两个项目参加全国项目化学习比赛,同时由学校统一确定主题(自我成长、家庭生活、校园空间、锦绣家乡、魅力中国、地球家园),深入推进“主题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小学部师生全员参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开展“主题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培训工作;每个年级要实施至少一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实践。

(二)探索践行“五育融合”的学生评价体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学生在学校课程上所取得的学业成就进行全面测量和科学评价。

1.小学全面实施“致真”学生综合评价。兼顾科学性与多元化、公平性与信息化的特点,让每个学生找到自身的亮点,全面描绘成长过程,勾勒发展轨迹,努力探索《总体方案》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要求。探索将基础学力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特长潜力评价、习惯能力评价四项内容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综合课程、拓展课程”三类课程及锦州市“101行动计划”十项能力习惯相互关联,共同指向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开展多元的“致真”评价样态。组织开展“致真”达人秀,以“挑战、超越、梦想”为主题,学生自愿报名、自选内容,搭建展示舞台,发展学生个性;组织开展“致真”少年评选,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典型和榜样。

三、凝心聚力,加强队伍建设

继续打造一支政治信仰坚定、襟怀坦白、精诚团结、执行力强的干部队伍和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分层次进阶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学校要引领每一位教师以具备崇高师德为目标和信念。

1.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坚持师德培训,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教师学习践行新时代师德规范,集中开展师德警示教育,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实现自身师德修养的进阶。新任教师:职业认同——守规矩,有底线,加深职业理解;骨干教师:教育情感——爱学生,爱教育,提升育人能力;示范性教师:教育精神——有理想,有追求,提升教育境界;专家型教师:教育情怀——使命感,大格局,引领教育改革。

2.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通过对照自查、检查抽查、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等措施,对有损师德行为严肃处理。

3.开展学生、家长评师活动,进一步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优化教育行风,健全师德长效考核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我校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二)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高标准修德

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必须坚定政治信仰,襟怀坦白,精诚团结,全力服务好一线教育教学工作。领导班子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责;要带头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加强党性修养的过程,转化为创新思路、谋划发展的过程,要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做好各自主管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落实,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中层干部要尽职尽责,增强服务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做好各部门主管领导的智囊团。要经常深入年级、班级,深入课堂,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相关活动并及时总结改进,努力提高执行力。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上传下达作用,协调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三)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高品质履职

全方位、多渠道、个性化、多层次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建设实效性学习型组织。实施教师梯队培养,推进人才队伍“雁阵”工程,使不同层面的教师均呈持续发展态势。尝试构建教师成长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1.全方位实施教师培训工作——以理念提升、技能学习为目标,以提高德育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以专家引领、校际交流和业务考核为手段,充分发挥好校内外教师培训体系效能,促进教师整体性业务水平提升。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学科培训和项目化学习培训,助力教师理念提升和专业发展。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经费向教师培训工作倾斜,鼓励教师进修学习,继续资助教师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

2.个性化定制教师专业培训——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性、自觉性,在专业培训上设置自选培训项目,开设自选特色课程,体现自主性、多元性。教师通过培训,逐步唤醒自己的需求意识、主体意识、审辩意识、反思意识、践行意识,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课程,更好地助推专业成长。

3.多层次构建教师成长体系——从教师的师德、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四个方面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对教师实施分层培养:以老带青“结对子”,依托“青蓝”工程,完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机制;实践锻炼“压担子”,助力更多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竞赛比武“搭台子”,依托教育教学大赛等活动,助推更多骨干教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更上层楼“搭架子”,发挥学校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培育崇尚业务尖子的氛围。

4.尝试构建教师评价体系——遵循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进行“全景写实性阶梯式”评价,促进教师主动发展;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全面记录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和发展状况,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举行青年教师期末总结会,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四、打造亮点,提升德育实效

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创建高质量育人环境。

(一)齐抓共管——坚持全员德育理念

继续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继续营造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德育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参与自主管理,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和榜样,逐步实现由他育向自育过渡。

全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班主任队伍。加强业务培训,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岗前培训、业务培训、骨干培训一体化的班主任培养模式,做好班主任案例交流、教师案例分析考核工作;加强智慧常态考核,逐步构建多维度、全方位日常考核体系;激发工作动力,学年末对“优秀班主任”进行表彰,激发班主任的工作内驱力。

(二)多措并举——探索特色德育模式

继续探索“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特色德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课程育人——基于“致真”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视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增设德育浸润课程,推进立德树人全面发展“101”行动计划,依托四项特色课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一是重点打造思政精品课程,探索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机融合下的新样态思政教学模式,组织思政学科骨干教师依托我校“伟大胜利”主题展馆研发具有锦州特色的校本课程,全面推动思政一体化建设;二是完善我校劳动教育体系,依照劳动教育清单开设、开足、开好每周“劳动教育课”,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考核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继续建设校园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在“五一”劳动节前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劳动、家务劳动、校外劳动实践等,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机制;三是开设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课程,遴选校级精品课,提高学生自助自护和自我教育能力,利用广播站或电视台开设相关栏目,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对问题学生的追踪调查,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并为心理偏常学生更好地提供心理咨询与疏导服务;四是着力构建系列化班会课程,根据学生年级特点,依据德育要求,精心选择主题,形成正规的班会课程。

2.文化育人——从文化缘起、内涵和培育三个视角,强化学校“真•实”文化创建,着力推进文化育人。一是尝试构建楼宇文化、楼廊文化、班级文化,从校园建筑布置、景观设计到班级环境建设,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给学生以美的愉悦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二是营造文化氛围,从校风、班风到读书氛围营造,让良好的风气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三是打造网络文化,办好校园电视台、网站,开设红色教育、劳动、心理等节目专栏,积极开发网络德育资源,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3.活动育人——从活动设计、开展和评价三个层面,凸显活动的育人价值。一是加强爱党、爱国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教育活动,形成特色亮点;二是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不断增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的光荣感、使命感;三是借助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做好顶层设计,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是重视升国旗、入团(队)仪式、入学、毕业等仪式承载的深厚文化,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仪式感。

4.实践育人——以项目化学习为核心,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将主题教育、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落实实践育人。引导学生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围绕“人文和科技”两大类,“自我成长”、“家庭生活”、“校园空间”、“锦绣家乡”、“魅力中国”、“地球家园”等六个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精神境界、道德意识,促进五育融合;通过“学”“研”“思”“悟”四个步骤,获得深度体验。同时在课程中恰当地嵌入本土元素,让优良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特色文化浸润整个课程。重点打造红色教育,以“伟大胜利”主题展馆为主阵地,打造实验学校“红色小讲堂”品牌,引导学生探寻红色文化根脉,厚植爱国情怀,彰显实践育人。  

5.管理育人——积极推进管理现代化,提高德育管理水平。一是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班级管理和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律约束”的德育内容及要求,制订管理要求和考核标准,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培养学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二是树立典型榜样,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评比、“校园之星”评比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三是引导学生参与管理,积极发挥小干部和志愿者的辐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逐步由他育走向自育。

6.协同育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找准协同育人的生长点,加强家校社携手共育。一是继续做好家访和线上一对一沟通的常态工作,及时分享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工作;二是建立家委会,完善家委会工作机制;三是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家长讲堂活动;四是通过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到校和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活动,引导实验家长做智慧家长;五是搭建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五、落实双减,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以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为宗旨,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为目标,从打造魅力课堂、夯实教学常规、坚持作业改革、提升教研实效、提高看护水平五个方面开展各项教学工作。  

(一)落实“三级路径”,打造魅力课堂

在进一步规范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循序渐进地落实课堂发展的三级路径: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课堂;生生之间能够进行深度讨论的课堂;合作解决大问题的课堂。

中小学坚持打造魅力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课堂上要夯实各学科基础知识,发展能力,掌握学科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经验,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魅力课堂,构建深度学习视角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清晰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和贡献,以明确教学的终极目标;准确把握本学科的体系结构、学科思想方法、学科大观念和核心概念,以选择和确定教学的内容载体;熟练掌握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独特途径和方法,以确立适宜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以便开展恰当的教学评价,反馈教学效果,进而帮助教师自己检视和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

2.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探索实施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尝试探索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有效路径,发展学生学科素养。

3.探索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的有效措施。学校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幼小、小初之间的有效衔接,让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小整体与基础教育大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完善培优补差的策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培优补差方案,分析差异、寻找根源、针对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常抓不懈,完善培优补差的策略,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夯实常规管理,落实教育要求

1.严格落实教育部“五项管理”要求。继续强化作业管理,继续优化分层作业、实践作业、个性化作业的改革;严格落实手机、睡眠管理,科学使用手机、保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习惯;规范课外读物管理,指导亲子阅读,建设书香家庭,开展特色活动,打造书香校园;高度关注体质健康管理,营造积极参加“阳光运动”的氛围,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做精“七项常态”,做实“七个到位”,稳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常规性做好教师考核、推门听课、教案检查、巡课检查、教研检查、综合评师、教学大赛工作,实现常规检查改进到位,备课反思到位,研讨效果到位,听课讲评到位,师徒帮教到位,总结经验到位,引领指导到位。

3.层层把关,提升考试、考查质量管理。保证严格落实考试次数,按照上级要求执行;保证考试命题的科学性,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保证考试组织的严密性,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加大对考试管理的力度;保证考试纪律的严肃性,制定考生和监考教师需要遵守的相关要求,严格执行;保证考试评卷的客观性,中学教务处、小学教导处统一组织评阅试卷,严格执行评分标准。

小学继续坚持非考试学科期末考查;做好一二年级的无纸化综合评价;一至六年级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为切入点,尝试进行学科素养考查。

(三)深化作业管理,巩固前期成果

落实“双减”政策中关于改进作业的要求。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处理好作业“质”与“量”的平衡,加强作业促进学生基础发展与满足个性需求之间的协调,把握作业改进与学校教育其他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需求,有效发挥作业育人功能。探索“计划—实施—反思”的作业改进闭环;教研组要加强教研,探讨“标准+”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不断完善各科作业协调和评价机制,加强作业统筹管理。

(四)做实三级教研,提升教研实效

通过三个层级教研——每周一次组本教研、每月一次学科组教研、每学期一次跨学科教研,夯实校本教研,做到教师全员化、内容主题化、方式多元化、组织责任化。

1.突出问题引领

聚焦教学现存的突出问题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业质量标准转化落地等新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完善以问题为引领的教研制度。将问题意识上升为课题意识,持续思考研究,使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成熟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结合。

2.精细打造流程

设计科学合理的流程和活动,探索并确立校本教研五环节——“知、研、行、思、变”。“知”是前提,“研、行、思”是关键,“变”是结果。教师知行合一,谋变求新,走向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

3.创新教研模式

积极探索网络教研、主题教研、项目教研、校际联合教研、组建城乡教研共同体等教研新形式,构建研、训、教一体化模式,推动教研、培训、教学融合互动,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4.强化管理策略

通过强化管理,做到组本教研管理精细化、学科组教研主题化、跨学科教研协同化。

组本教研——做到新课标研究到位、新教材挖掘到位、学生基础分析到位、学习过程设计到位、技术融合支持到位、作业布置反馈到位。同时注重组内的“微教研”,随时随地开展可见的教研,提升整体水平。

学科组教研——采取“主题引领+同课异构+辩课”的形式,做到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准备团队化、反思辩课全员化。

跨学科教研——以年级组为单位,依托课标、教材,各学科协同教研,做到有主题、有设计、有课例、有研讨、有学习、有交流。

(五)提高看护质量,促进全面发展

根据“双减”政策,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除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外,开展文体、艺术、阅读等社团活动,一二年级要切实做好富有特色的班级看护。

六、共研共进,强化科研实效

1.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提质”发展战略,做好国家、省、市各级专项课题的研究及管理等工作,力争创建“教研组组组有课题,教师人人有参与”的科研氛围。

2.坚持问题导向,基于“课题来源于问题”,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科研课题;基于“课题解决问题”,通过课题引领,科研攻关,逐一解决学校发展规划中需要落实的问题。

3.坚持科研实效性,以开展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强化科研实效性和领域覆盖面,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重点做好“致真”课程体系下若干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跟踪进度、定期总结,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一批科研骨干教师。

4.全员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学校继续制度性实施为教师“赠阅报刊杂志”措施,定期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培养阅读习惯,加强读后交流,体验与书籍为伴、与智慧结缘的快乐,形成教师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开放学校图书馆,发挥好图书馆功能,确保图书质量,保障师生图书借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师生课外阅读活动,打造书香校园。

七、众筹智慧,深植学校文化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继承和发扬已有的“真•实”文化,浸润师生心灵,促进师生成长。

(一)用智慧的方式,做真实的教育

注重人文关怀,营造良好氛围,让“真•实”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让“真•实”文化深植师生心间。

(二)用智慧的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净化、绿化、美化、信息化”的静态校园环境中,成就一种动态的“真•实”文化,达到“让一草一木说话,让一砖一瓦动情”的境界。

(三)用智慧的方式,弘扬“真•实”文化

学校各部门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等阵地讲述实验教师团队的故事、学生团队(含班级小组、艺术队组、社团等)的故事、学生个人校园内外的感人故事,体现实验人“做事求实、做人求真”的品格和“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走廊展板、班级板报、宣传标语等阵地,大力宣传弘扬学校文化。

八、众志成城,完善其他工作

(一)学校管理,科学民主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制度体系,为依法治校提供保障;以自主管理为核心,体现公平与民主,实施人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以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为核心,促进学校提升质量、办出特色;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继承和发扬已有的“真•实”文化,让“真•实”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二)安全工作,防患未然

以校区为单位层层压实安全责任,建立教导处、安全处、总务处—年级—班级三位一体的安全宣传教育系统与隐患排查系统,预防和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完善学校安全防范管理体系,强化一岗双责;健全完善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制,台账规范完备;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安全教育实效性,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和师生自救自护能力;推进安全教育制度化、常规化建设;推进安全秩序有效落实,确保安全措施不空转;提升校园“三防”建设水平,加强对学校安保人员的管理,确保学校平安、师生安全。

(三)卫生工作,严抓不懈

根据教育部印发《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压紧压实应急处置、校园管控、安全稳定、物资筹备、医疗救治、卫生整治、宣传引导、心理疏导;规范执行防疫一日流程,消毒、测温、通风等各项工作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师生和家长养成良好防疫卫生习惯。

(四)办公室工作,脚踏实地

1.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桥梁纽带,努力做好领导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坚持重大问题归口报告,上情下达及时、准确,做各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树立责任意识。做好人事、劳资、统计、印信等管理工作;平稳做好职称晋升、岗位晋级工作。

3.树立精细意识。保障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做好人事档案、文书档案、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好文件的收发工作;做好计划、总结、通知、文件、方案等起草工作。

4.树立落实意识。完善各项检查制度,加大考勤、值班、车辆管理等工作的检查力度。

5.做好舆情监控。对师生、家长进行思想教育,遏制负面舆论;增强涉教舆情处理力量;对网络舆情进行严密监管,有严格的网格化管理办法,构建外部、内部双重网络舆情管控网,保证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问题。

(五)财务工作,有条不紊

以财务预算管理为突破口,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控制制度。强化资金监管责任,建立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实行分管校长财务管理,各项活动均在年初做好预算,体现公用经费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坚持招投标制度及网上商城采购,落实采购询价制度,分管领导切实负起责任,采购物品实行出入库管理,落实固定资产盘点。  

(六)后勤工作,锦上添花

1.不断完善后勤服务体制,秉持后勤变前勤的服务理念,建构后勤工作服务保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能,加强监督管理。做好物业人员管理工作。

2.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预案和规范的工作程序,能够有效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做到迅速响应、有效应对。加强学校防疫工作,做好物资储备和消杀工作。节能开源,加强维修、保洁、绿化工作。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确保楼体安全等。加强水、电、暖、消防等设施的检修工作。

3.完成凌南校区、德胜校区树木修剪造型工程。学苑校区变电所如期投入使用;学苑、德胜校区体育馆空调安装等工作。

(七)食堂工作,精益求精

疫情防控不松懈,实时掌握真实数据。严把食品安全“五关”,即进货验收关、出库入库关、加工烹饪关、清洗消毒关、仓储保管关;提高卫生要求,细化工作流程,完善规章制度,完成整体标准化,即名厨亮灶高标准、垃圾分类做精细、每日餐食止浪费、色标分类严要求、排烟系统定环保。

(八)集团化办学工作,再创佳绩

继续落实集团化办学的相关工作,并依据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通过的全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方案,承担起区域内和跨区域带动薄弱学校的任务。

(九)网站宣传工作,追求卓越

学校网站本着“展示学校风采,宣传办学特色,推介教育新理念,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促进师生发展”的宗旨,用高质量的稿件进行对外宣传,为教师交流和展示提供平台,成为学校与社会和家长沟通的纽带。

(十)打造智慧校园工作,攻坚克难

  1.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建设,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打造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实现学校管理和教学现代化。

2.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深度应用。探索基于移动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应用,增强和改善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减轻师生负担。

3.推进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开好信息技术类综合实践课,开展创客教育、跨学科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全面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切实解决教学的堵点、难点。

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实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继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而努力奋斗。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