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师德标兵事迹报告之四:为自己建房子

作者: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 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0-09-15 00:00

很喜欢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是谁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次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说这是送给他的礼物。

    老木匠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若我们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不能尽最大努力,患得患失,那么当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时,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劣质房子”里了。

教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工作 ,可时间长了,总会有倦怠的感觉。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次地开平方。这比喻有些道理。也曾为自己的年龄纠结,年近不惑,工作已经20年。也许是该安于现状,该可以凭借多年累积的经验轻松地工作了吧!所以也曾选择安逸。但那样的日子不曾给我幸福的感觉。人是空的,心是空的。生命真的只有不能承受之轻。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离五十尚远我却已然明了: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绝对是我的天命,是我的生命之舟,是能使我的心灵得到慰藉的房子。语文对我的诱惑力太大了。我乐于在这条路上不断跋涉,尽全力把语文教学弄个明明白白,所以我为自己定下了规矩:磨砺课堂教学,不断挑战自我。

上学期,在丁校长、孙主任、王主任的鼓励支持下,我第三次走上了小教之春的讲台。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终身难忘的。离开那个讲台已经太久了,问题设计零散、教学语言不规范,教学时间控制不合理……第一次试讲问题重重。要知道我已经参加工作多年,教学大赛、教学观摩早就给了我磨练,我怎么可能上出这样的课?不用别人再说什么,强烈的自责让我悄悄地咬破了嘴唇,更是彻夜难眠。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原因很简单,学习如逆水行舟,教学亦是如此。多年不曾参赛、上大型公开课,我把自己束缚在狭小的天地里,放松了要求。因为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只要孩子们能听懂就好,差不多就行了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教学随意性过大。日积月累,自然没了章法。多可怕!不过是短短的几年,就让我大踏步地后退着,后退着……

 “知耻而后勇”。能接受现实不足的人大多是有着坚毅品格和不屈精神的人,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对自己说,哪里都是新的起点,放下一切包袱,永远把自己当做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虚心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我绝不认输。

位置摆正了,心态也就平和了。接下来的日子忙碌得不辨晨昏:在紧张忙碌的语文教学、繁琐细致的班主任工作的间隙中,我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地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读了又读,他的教学实录上被我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细到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每一次师生互动我都细细揣摩。终于,我在于老师看似简单的语言中感受到了深厚语文素养的厚积薄发,真的好似古龙小说中的绝世高手,高深莫测的武功消融在极简单的招式里,却力道无穷。于是,之春前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了我修炼自己的宝贵时间。我开始在意自己在课堂上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我在意自己和孩子们的每一次互动,课前备课变得严谨,课后反思变得挑剔。

那真是一段快乐美丽的时光,几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带着收获的欣喜。一周后,在保二小学进行第二次试讲,我得到了肯定,也终于在十年之后第三次走上了小教之春的讲台。

只是,老天爷好像是故意为我出难题。流畅的导入后,课件突然中毒,要知道上场前我检查了几次,认定是万无一失的。可百密一疏,它居然在1000多位同行面前耍起了脾气。面对着大屏幕上的乱码,我没有慌乱。模糊地记得小教部的领导在我身后小声说:“千万别下台,要讲下去。”记不清自己是如何回答的,因为那时我的大脑正飞快地修改着教学设计。看得出,孩子们也在替我着急,一张张小脸满是焦虑,我平静地微笑着和他们交流,他们渐渐放松了,课依然在进行着。不怕,于老师上课几乎不用课件,可他的课堂不是一样生动吗?不怕,别在意讲课的地点听课的人群,此刻,只属于孩子,让他们学到知识就好,多年累积的经验在临场应变中发挥了作用。几分钟后课件被恢复了,回头看到大屏幕上熟悉的画面,我偷偷舒了一口气。走下讲台,听到了大家鼓励的掌声,听到了教研员赞许的点评,我突然觉得手脚冰凉,心慌极了,那是害怕的滋味,还好它迟了些。

我就是喜欢讲课,简单而执拗地热爱着我的三尺讲台。满是学生的教室里,我从不曾感到世界的狭窄;深夜灯下的忙碌,我从不曾感到生命的苍白。也许我的生太过于单调,可是,那又有什么?我只希望能用热爱做砖,执着做瓦,用心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子,当满头银发时,坐在房前笑看斜阳,不留一点儿遗憾。

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给自己定下了第二条规则:磨砺课堂教学,永不重复自我。

上学期小学部进行了文科教学大赛。选课的时候颇有些犹豫:几天前在教研员和教务处的指导下我刚刚上了两课时的阅读课,蛮成型的。套用同样的模式显然是条捷径。可是,我却不能允许自己放过这绝好的提升自己的机会。抛开一闪而过的虚荣心,我选择了作文教学。其实,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不愿触碰的难点,我非常没有把握。几年来,虽然一直在摸索、尝试,但那毕竟只是黑暗中跌跌撞撞地独行,我渴望能够得到专家们的指点,我渴望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所以就算是失败也没关系,只要能获得宝贵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好。

我的选择是对的。课后,我得到了小教部奚素艳老师耐心指导。她的每一条建议对我来说都是极宝贵的,那是无价的财富。

我珍惜每一个机会,学校的每一节推门课、教研课我都会认真准备,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大家的工作都那么忙,挤时间听我一堂课,用心地为我指出缺点、问题,这机会多难得,所以领导、老师的每一条意见我都会细细品味,反复思忖。我真为自己能在这样一个治学严谨、追求卓越的学校任教而感到幸福,因为,我可以不断地成长。

6月底进行的锦州市的文科大赛选课我又一次面临同样的抉择。选课的范围很宽泛,有的我曾经上过公开课,有的我多次观看过教学视频。正值期末复习,跨年部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压力特别大,何况其中一个还是毕业班。真想偷懒找点儿捷径。可是,人生究竟能有几个这样给自己压力,逼迫自己挑战极限的机会?

于是,我选择了《昆虫迷》。那是一篇较零散,平淡的文章,不太容易制造亮点。也许正因如此,没有人选它上过课,没有成型的教案,没有课件、视频资源,甚至参考书中文本的解读都异常的简单。可正因为如此,在我的眼中它有了无穷的魅力。

备课的过程是令人难忘的。德国的哲学家尼采提出,人的精神会有三个变化过程: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所谓变成骆驼,就是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骆驼一个劲儿地吃,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营养,他来者不拒统统笑纳把能量留在了驼峰里,变得强大,于是就成了狮子。狮子是唯我独尊的,自己做决定,只听自己的。可是物极必反,力量强大到了极点,狮子又变成了婴儿,它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态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具有无限可能的原点。这就是尼采所讲的精神三变,我觉得《昆虫迷》的备课过程,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三变”。

最初对《昆虫迷》是处于没感觉的状态。先是一遍又一遍逐字逐句品读感悟,不敢忽略一个标点,但感觉肤浅。于是对照文本从作家叶永烈的写作风格到文中法布尔的生平查起,厚厚的资料摆在面前,心里有了底气。反复揣摩后,把这些文字浓缩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凌乱的思路突然变得简洁,如痴似迷、日积月累两个词语明晰地跳脱出来,在我眼前精灵般地摇曳,不但激起了我对《昆虫迷》的爱恋,也慷慨地为我提供了教学设计的灵感。

第一变的大功告成,让我沉浸在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中。但好景不长,在我思考的脚步跨进教学之门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了认知的眩晕。文本细读,骆驼般的接受让我深深地体味到什么都想摘、什么都难以割舍的尴尬。

丁校长曾经准确地评价我:“阳光,我不觉得你聪明,但你确实很努力。”的确,因为发现自己语文教学上的不足,我曾要求自己每周都要在网络上观看一堂名师课堂教学视频,每周最少细读一篇课堂实录。坚持了几个月下来,收获颇丰,但问题又接踵而来。都是名家,各具特色。若只是一味简单地接受、重复,呈现在自己课堂上的就是四不像。因为,没有理解内化的教学流程只是形式。如今,当我面对课堂教学的挑战,多种教学方法潮水般地涌来,都很好,却不知道如何去选择。更要命的是,我本是抱着再一次超越、再一次突破的想法参赛,这自然是跟自己过不去,把自己往死路上逼。迷茫之中再次捧起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次又一次地细读他备课叙事研究,矛盾、抵牾是突破语文教学瓶颈的必然途径,他在《长相思》中煎熬出诗意语文独特的风格,我也必在自我肯定与否定中有所收获。

于是,教学设计改了一次又一次。我总是扮演着两个不同的角色:勇敢的探索者,苛刻的否定者。我不断地追问着要什么、为什么,绝不肯放过任何一处瑕疵。给女儿做饭的时候,因为灵感忽现而熄炉火放锅铲,在文字之间凝思;接女儿放学昏暗的路灯下,我会匆匆地用手机记录一点儿心得、收获。工作生活的压力让我没有大段的时间备课,可是只要挤,时间总还是有的,那闲暇下来的每一分都是属于我的宝藏。就这样,《昆虫迷》的教学轮廓越来越明晰。我终于完成了《昆虫迷》的精神第二变。

《红楼梦》有首《好了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想好,便要了;若是了,便是好。也许是自己太想追求完美,第一次试讲课堂被塞得满满的,没完成,不用说学生,连我都有种窒息的感觉。回到办公室,我很着急,迎笑、晓华、吴丽、琳琳针对我的问题给了我非常好的建议。其实课堂教学是属于孩子们的,就算是大赛,若不能落实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展示自己,那也绝对称不上是一节好课。比赛那天,我的教学设计变简洁了,干净了,过去很多刻意的、需要强有力的意志去设计去驾驭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框架已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融入到整体生命中的自然行为。从教学习性走向教学率性,这是否就是尼采所讲的精神的婴儿态,一个象征着“完美开始的精神”状态呢?那一次比赛,在大家的努力下,我获得了全市教学总分的第一名。这是属于我们小学部语文教学团队的荣誉;对我而言,这又只是一个开始,一切始于原点。

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刚刚升入六年级,丁校长就把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小学衔接。

我们是九年一贯制的学校,研究中小学衔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关注升入初中学生的成绩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分化其实并不在初中,小学五六年级是关键期。实现中小学无痕衔接,避免两极分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想在小升初的入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不是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知道我们教的是怎样的一批学生呀!建校组班时一个年部不到80人。随着学校声誉的不断提高,学生不断涌入,我们现在拥有的是80人的大班型。可是,基础不一、鱼龙混杂,有国和、解放等名校慕名而来的尖子生,也有在各校混不下去的“宝贝”。曾经这里又是城乡结合部,这一批学生家长素质普遍不高。他们极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后,就潇洒地离开了。别的不说,每次召开家长会,就算给重点户打过电话,也总会缺上十名八位。其实,不难理解,六年的小学生活,从满怀希望到心灰意冷,几年下来,有些家长早就“想开了”。

比如我们班的小超,期中考试后奶奶来找我,说孩子没考好,爸爸说了几句,离家出走了。我一听,心里大喜,苍天呀,他们家终于有人管孩子了!并不是不担心孩子的安危,看着孩子奶奶不着急不着慌的表情,我心里早就有了数。电话打给了孩子的妈妈,那端传来支支吾吾的声音,孩子其实去了姥姥家。这就是我们家长!

还有一个男孩子,亲生父亲因伤人在监狱服刑,母亲隐瞒婚史在外地再婚,不认这个孩子,把他寄养在姥姥家。新接班第二天放学,就见一辆电动车从校门猛冲进来,浑身酒气地舅舅下车晃晃悠悠地冲着我班的队伍喊话,大致内容为“站什么排,放学还不快点出去!”当然,语言是极具特色的。和这孩子别谈作业、别谈学习,因为,他能吃到早饭,每天晚上有地方睡觉就不错了。小天、达达……加上从各校“慕名”而来的“宝贝”,算一算,学习有困难的不下20个。各个班级都差不多。怎么办?办法总是有的。

用信念重燃希望

重新燃起中下等学生家长的希望之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家长学校做培训时,我尝试为失去信心的家长洗脑。讲话稿改了又改,直至发言前。先用一组科学的数据请家长把常常挂在嘴边的聪明与愚笨抛在脑后,让他们相信绝大多数孩子之间本没什么不同。然后希望家长认同这样一个生存哲理:人生不仅仅要看起点、看阶段,更要看全过程、看最终的结果。人生不是短跑比赛,而更像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父母的人生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精神不倒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再用心准备的发言稿也不可能引起所有家长的共鸣。但是,几个月后,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很快的孩子家长对我说,谢谢你,因为我一直记得你在家长会上的那句话“疲倦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放弃!”。那一刻,我感到幸福,最少,我曾用自己永不放弃的信念影响了一个孩子、三口之家。

事实胜于雄辩。面对经常把“我管不了”挂在嘴边的家长,我也决不妥协。心平气和地面对,告诉他们,没关系,你能管得了,我来教你怎样教育孩子。学校进行的词语测验,小学六年级各班的正确率均在99.5%以上,成绩的取得其实充满了艰辛。比如说我们班的一位宝贝,班级自测时100个生字只能写上23个,其中还有16个不对。和家长沟通,家长的回答是,我天天考呀,可他就是学不会。这怎么可能?我发了狠,把家长从麻将馆请了出来,在办公室里和我一起带孩子练。2个多小时后,孩子都能写上,只错3个。家长哑口无言,我带着胜利地微笑提出了要求:请你用同样的方法带他练英语、练口算,我们家校合力一起创造奇迹。

用坚韧突破极限

小学部一直特别缺老师,六年部的语文老师换了又换。我和张悦欣老师都教过两个80人的班级语文。繁重的教学工作压得我们喘不过起来。测验、试卷、精编练习不断,每天满负荷的工作仍然难以完成。就拿判作文来说。两个班的作文160份,厚厚的一大摞。学生基础差,通常作文要批两遍。孩子们先打草稿,老师第一次批改,学生修改后重抄,老师再第二次批改,一轮下来,没有十几个小时完成不了,到后来,批得直恶心。完成不了,就只能带回家中,背大的轻的布包的习惯,就是这一年养成的。

课节多的时候,真说不动话。因为静脉曲张,一到下午,右腿沉沉的、又酸又疼。真想坐下来歇一会儿。可我了解自己的学生,多数家长辅导学生有困难,半数的家长根本不管,提高学习成绩,全靠在校时间。所以,只要嗓子还说得出话,腿上缠上弹性绷带,就会站到讲台上。我们年部的其他老师都是如此,李传红老师的腰椎不好,张悦欣老师的咽炎特别重,可是,下午的辅导课上没有班级在上自习,大家都在抓紧一切时间为孩子们纠正错题,拓展训练。刘屹立老师、高静老师孩子小,家里负担重,但他们每天都会早早就来到教室,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成绩。中午,教室里是我们与学困生战斗的战场,课间是我们为孩子们解答疑难的阵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入学考试,孩子们的成绩不错。前20名,我们占了14个,要知道小学部参加考试的人数只占新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当然,好成绩的取得靠的不只是强烈的责任心,不辞辛劳的工作态度,我们在实践中求证,在探索中前行。落实有效教学夯实基础,我们力争教会每一个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我们力求发展每一个学生。教学内容的衔接、学习习惯的衔接、教法学法的衔接、教学评价的衔接每一个衔接点我们都不敢忽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用严谨追求卓越

要知道,小学生学写字是从田字格逐渐过渡到方格小楷,高年级会使用大笔记本。原因一是孩子们手腕的小肌群发育不够完善,控制力不够,写小字很吃力,另一方面较小的字不利于学生观察、比较,不容易练出字体,错字出现率高。而初中则不同,无论是练习册还是试卷,题量大、留空小,需要书写的内容多,若孩子们还是写大字,不仅答题速度慢,还会为空间位置影响答题效果。所以,帮孩子们提高书写速度选择合适的字体大小就成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别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孩子就是孩子,特别听话,老师让写小字,那么就尽己所能,有多小写多小,字小了,乱一点也看得整齐,所以,字变圆了,失去了笔锋,不规范的笔画多了。于是,反复的指导、纠正就成了我们的日常工作。

多年的观察,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影响孩子的阶段成绩。过度关注和不关注一样,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绩。家长从小事无巨细特别关注孩子的,小学中低年级,孩子的学习成绩会高,但一到高年级或是升入初中,多数孩子的成绩会下降,家长和孩子都很苦恼。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有了家长的全程指导,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很少主动的探索,当升入高年、初中、甚至高中,家长可以介入学习的几率越来越少时,孩子自然茫然无措、成绩受到影响。

我们的教学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因为担心孩子们年龄小、自觉注意不够,怕孩子学得不扎实,所以,每一次练习我们几乎都是全批全改。第一次批改后,发回修改,老师还要复批,直至全部正确。每次词语检测的正确率会高达99%,其实就源于此。小学阶段是夯实基础的阶段,一个小错误不去纠正会影响今后的学习,所以反复的强化、矫正必不可少。可升入初中后,科目增多,知识容量变大,难度增加,这样的强矫正显然是不可能进行的。一部分依赖惯了的孩子,到初一成绩会直线下降。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费了一番心思。从六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们加强了自批、互批的指导,这绝不是给自己减轻工作压力。最初的自批等于不批,互批就是互斗。所以,每一次孩子们自批后,我们都要进行第二次批改,并对孩子自批情况进行总结,指导方法。每一次互批的时候,老师不仅作裁判解决争端,更会针对有争议的地方展开教学,因为那就是突破点。用红笔纠正错题、测试后写试卷回顾,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被我们扎扎实实地落实在一个又一个细节里。

关注中、小学衔接,不仅要关注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其实,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更具有前瞻性,早就开始了行动。六年级的教室在北楼,相对较偏。六上开学没多久,我就发现墙角总有一些身影偷偷摸摸地闪过。看校服,是八年级的学生。于是故意蹲守,一天中午,让我等了个正着。看看那几个大个子不自然的神情,不用问,我也知道原因:他们下手开始“衔接”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不在他们,在我的学生身上。调查很顺利,八年级的看上我们的一个小美女,放学接、中午找,要在初中毕业之前解决个人问题。其实,这样的事一旦教师介入是不难解决的,可是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

小美女颇有几分得意,自认为有高年级的男生如此重视是件了不起的事;看热闹的好朋友显出几分落寞,讪讪地对我说:“我知道到自己不好看,没人喜欢就没人喜欢呗!”

我们天真、单纯的孩子呀!她们怎么可以用这样自毁的方式追求卑微的认同感,若这样升入初中怎能让人放心!比起学习,做人更为重要,小女孩走错一步,就可能遗憾终生。小升初,心理的衔接更为重要。于是,我开始查阅资料、开始咨询家长同行、分析原因,试图找到解决的途径。我大胆的推测,视野的局限是不是使一部分学生容易陷入这类误区的原因之一?

于是,我开始和孩子们谈美、谈未来,我推荐她们看曾子墨的《墨迹》,让她们知道女孩子可以变得怎样完美。我还会在课堂上介绍席慕容、舒婷优雅唯美的生活,让我的妞妞们指导女性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人的视野一旦开阔,就会有目标、有追求,再去审视自己,就会有不一样的选择。我不知道这样会有多大的效果,但最少,对那两个孩子起了作用。小美女后来在我耳边说:“老师,你放心,我想成为曾子墨。”

不忽略一个细节,不放弃一丝希望,我希望能用严谨的工作态度,为孩子们打好基础。但能力不及,还有很多的遗憾来不及弥补。这就是新的挑战,又是新学年,又是六年级,我会和伙伴们一起不断地探索中小学衔接的方法与途径,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就是在为自己建一座结实、漂亮的房子。

就把自己当成那个木匠,想着自己的房子,每天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智慧好好建造!我们的生活是我们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所以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愿在墙上铭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