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传承中国文脉,打造诗意课堂(作者:王尹彤)

作者:王尹彤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2-09-26 09:33

我想分享的书目是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这本书是我的老师赠予我的,翻开扉页。老师给我的四个大字寄语:道不远人。这本书我读了又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

《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汉赋及《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 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们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发展过程。

余秋雨先生以人为脉,以史为鉴。为我们展现了绵延5000年的中国文化。其之大,浩如烟海,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璀璨夺目。每每读完都是畅快与潇洒,感动与震撼。

中国文脉给了我一个更好的角度看待教育,看待自身,看待中华传统文化。让我开阔了视野和胸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19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语文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我想要从我自身做起,不断积累与沉淀,力求让学生在充满挑战、趣味和美的活动情境中获得文化的、精神的、心灵的诗意体验,进而心智获得滋养,个性得到舒展,精神获得唤醒,潜能得到开发,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培养出孩子的文化自信,从而为他们的诗意人生奠基。在诗意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都应当具有一颗善感的心。老师应当善于启发学生,更应当善于被学生感动,寻找每一刻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瞬间,善于去发现学生在瞬间中的激情。

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他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写下深情的向往:“未来的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充满诗意情怀,都能用自己的诗意感悟去唤起孩子心灵中的诗人,未来的孩子如果都能拥抱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那是多么好。”我想这应当成为我的毕生理想,亦是心之所向。

余秋雨先生提出,应当敬畏经典保护经典,在大力改革中创造与推进新的文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努力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精神的践行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