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读《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有感(作者:刘双)

作者:刘双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2-09-23 08:10

《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是一部中国先贤核心学养的简史。主要介绍的人物诸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中国历代四十九位往圣先贤,对古圣先贤们的人格、人品和学问、学法进行了描述与阐释,鲜活地再现了往圣先贤们为人、为学的大家风范。因本书体量较大、内容较多,今天我仅挑选一位古圣先贤——孔子与各位一起分享。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开创了对中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学派——儒家。直到现在,人们还常用“孔圣人”或者“至圣先师”来尊称孔子。本书提到孔子的核心学养在于“德”与“行”并重,主要包括道德修养和理论实践两个方面。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要先于知识的学习,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开始知识的学习,这样才不会犯错,也就是“修己治人”。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则是对“修己治人”最通俗的解释。

同时,孔子认为,道德修养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应用到实践当中,或者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中的这句话很精彩的概括了孔子的治学核心。孔子认为,教育弟子的过程也是自身知识实践的过程,在与弟子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温习已有的知识,还会收获新的知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现代教育强调师生平等和教学合作,主张老师与学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摈弃那种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与孔子的核心学养不谋而合。身为年轻教师的我们要向至圣先贤孔子学习,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对话”。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启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