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完成一场自我的治愈(作者:金盈岑)

作者:金盈岑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2-09-20 07:58

和大家分享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此书适合孩子也适合教师还适合家长。阅读中,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就是那只蛤蟆。蛤蟆先生的诸多疑问,自己也有。我们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探寻自己情绪的根源、体验咨询的细节,即可完成一场自我的治愈。

一个前提。改变的唯一前提是认识自己。

两个思维。人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

三种状态。每个人所处的三种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以及成年人的状态,三位一体。我们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儿童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当我们处于儿童状态时,我们会变得情绪化,悲伤,恐惧,愤怒,顺从,取悦,不敢反抗;

当我们处于成人状态时,则是理性的,有强大的自我意识,能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

当我们处于父母状态时,会出现父母自然状态,挑剔型父母,纠错,批判,挑剔和指责他人等等。

我反省自身,基本上在我身上出现父母状态的时候那就是在面对学生的时候。

四个坐标。人生有四个坐标,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你选择的坐标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好我好”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

对照书里的人生坐标,我觉得自己有时候处于“我不好,你好”的自卑自责自怜状态;

极端一点的时候也会有“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状态;

在学生面前,偶尔会有“我好,你不好”的愤怒指责咄咄逼人的情况;

但也会有“我好,你也好”的世界大和谐状态。

情绪来源埋得太深,在我们的自我意识被喚醒前,我们的想法、行为无时无刻不带有原生家庭的影子。所以当我们开始独立之后,就要学会跟关系做切割,脱开枷锁,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的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所以我们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都像是做了截肢,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心理学真的是一束光,照进我们的生活。照亮自己,好去照亮学生。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