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们仨》读后感(作者:张佳明)

作者:张佳明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2-01-13 15:13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当不与人争的夫妻俩生逢文革,他们仍然相守相助,爱恋一生。无轰轰烈烈的大爱情,却有如陈年老酒,愈品愈香;当世间仅剩下孤独一人在古驿道上做着幻影如沫的团圆梦,家也仅是客栈而已。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家在哪里?归途在哪里?

黄叶满地,踩于脚底,发出扑簌簌的声响,野鸦盘旋于空中,可日光仍是惹得人心恼意烦。在驿道上凄凄然无人烟,我也走着走着,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继续走下去。然而就是下意识的,我要走下去。这也便是我把自己放在特定的环境下去想我的生活。我读到杨绛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一章节,难以自禁。我想到了我的并非学者的普通的父亲母亲,脑子里全是我这二十年来做的荒唐事,说的荒唐话。我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对于把我放在家庭首位的父母来说是更为痛苦的。我腿骨折期间,我的妈妈留了这辈子最多的泪。我刚打上石膏的第一天,因为惊吓总觉得病房外面有人。我生平第一次失眠,她也陪了我一夜;我说久病床前无慈母,然而她对于吃饭要人喂,如厕要在床的我永远都是有耐心;我是骨科所有病房里年纪最小的。她最担心我留下后遗症,有一点点不利于以后人生的缺陷。爸妈送我上大学,临别前,我分明看见我爸爸眼里竟有泪;离家回锦,随口说家里垃圾袋用完了,在临上车前,爸爸把两袋我随口说的物件儿递给我。我看着杨绛的文字,想到我自己的人生,像是有人捅了我的心,立刻绽出了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我哭了……怕人看见,把泪珠子滴够了,迅速擦干了眼。

我读杨绛的书,初始只为学习她的语言风格,没想引起了我的共鸣。对于人生的淡泊态度,尤其是在杨绛先生去世后被渲染的更为突出。以我看来,杨绛夫妻爱书淡泊和我们普通人相比是伟大的毋庸置疑,然而真说是与世无争,我不赞同。既然杨绛会说出不屑与人争;在文章也明确写出有人诬陷钱钟书;在中央引蛇出洞号召知识分子给党中央提出意见时,凭着自己略微的政治敏感不发一言;在年轻人赚几十块,他们月入几百块钱也并没有少拿一分钱.....其实啊,也并不是淡泊到可以什么都不需要。我们将伟人神化了,什么人不需要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劳累呢?在现世社会中,你不与人争,别人也会和你争啊。杨绛的淡泊在于看透了人生,看破了人情冷暖,看穿了有些人的伪善面孔。她是活出自我,活出自己的价值。像是陶渊明,我们说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儿啊,他倒想争了,可他在官场混不下去啊。他的为人处事态度根本不容许他在官场生存。说他豪饮,可是他的豪饮导致他生了五个傻儿子。这又该怎么看呢?那与之对比的杨绛夫妇要伟大多了,对于物质资料无过多需求,对于夫妻感情无比珍惜。

读史和读文言文著作是使人扫除无知,获得知识;读文学作品则是为了学会写作和丰富情商。看潮起潮落,沧海横流;悟人间百态,悲欢离合。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