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双减”下的课程建设】同课异构,画面多彩——记初中部语文组大组教研

作者:初中部语文组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1-12-02 16:06

凛冽的寒风没有阻挡住一群志同道合的语文人探求教学真谛的热情。

【画面一】“今天我们兵分两路,分别去听岳朗和艳艳的课,第六节咱们一起来研讨她俩课的优缺点,人多力量大,重在挑毛病。提高教学效率!”组长李敏老师手拎凳子,手臂一挥,语文组成员们跟随上课老师分别进班听课。

【画面二】“艳艳,你这课似乎梯度没体现出来,学生没有分析出人物精神品质”。孙嘉临老师指着听课笔记说,“我也同意嘉临的看法,在分析人物性格和形象的时候,是否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组长李敏老师补充道。“再有板书不够清晰,我认为应该把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区分开,也会有层次感”。孟凡志老师提出中肯建议。就这样在一次次思想火花的碰撞下,一次次提高再求提高的努力下,曹艳艳老师再一次改进教学思路,听取并采纳各位老师的建议,继续修改课件、教案。



【画面三】走上高原的“我”看到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岳朗老师的语文课开始了,跟随着《植树的牧羊人》中的“我”,走上了荒凉的阿尔卑斯高地。在这堂语文课上,老师先提出“高原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文中圈画相关语句,进行总结归纳。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文章理解对比的作用,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对人物的认识,指导学法,规范语言。课上,随着孩子们找到的人物描写,对牧羊人的认识更深刻,对他的精神更敬佩。整节课师生共同学习,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畅所欲言。在课堂最后的短片中,学生们看到身边像文中牧羊人那样改造自然、创造奇迹的人和事,深受感动。教者不只教了知识,也教给了学生们方法及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画面四】上课前:“我有点紧张,这个翻页笔怎么不好使啊”“我来看看,这个U口不好使,换一个试试。都身经百战了,这算啥”孙嘉临老师打趣到。为了给上课老师加油,组里其他老师很早来到上课地点忙前忙后。有帮忙查看课件的,有帮忙安排组织学生的,忙得不可开交。这不仅是一堂课,更是整个七年语文组集体智慧、风格的结晶。寒冷的冬天,录播室里如火如荼,温情四溢。

【画面五】课后,在语文组组长周慧君老师的带领下,三个年部的语文老师畅所欲言,为两位上课老师指点迷津。李敏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够把丰富的资源,应用到有限的课堂中去,为教学过程画龙点睛,可赞”。孙嘉临、顾丹、赵锦春、崔凯几位老师分别代表三个年部的听课教师发言点评,精当中肯!



“看到两位老师,我拣拾起记忆中的碎片,上课前与岳朗老师的拥抱,给予了岳老师一种坚定的信念;忆起曹艳艳老师初来实验学校青涩的模样,到现在课堂举止沉稳,侃侃而谈的教态,实验真是个育人养人的地方。“双减”政策下的教学我们任重道远,两位老师的课堂不仅高效,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学生有所获。”周老师精彩的总结,把评课推向了高潮。

“双减”政策,要求我们竭力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能够真正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从而让语文之花开遍每一堂课,成为学生心中的朱砂痣。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