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含英咀华话教学(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吕玉艳

作者:吕玉艳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2-09-03 11:19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

“‘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含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义。 ‘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而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

为了在课堂中让学生体会这种文味,我在教学中力求从三个方面钻研体现文味:文字、文学、文采。

一、重视文字教学

要想使文章的教学具有文味,首先就要重视文字教学。认识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仅仅是字词教学的基础,要让学生真正准确地掌握字词,追根溯源、理解品味、灵活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Ⅰ.追根溯源。所谓追根溯源,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字词的起源,知道字词的来历,进而识记字词。例如,“矢”和“射”的意思学生存在疑惑。根据字形,矢的古意是箭,而委的古意是推,把箭推出去不就是“射”么?故“矮”应读作“shè”。 “射”字呢,拆开来看,身和寸,身高才刚刚一寸,不就是“矮”么?故“射”应读作“ǎi”。 但是华夏出版社新出的《汉字源流字典》说明:矮不是会意字,而是从矢、委声的形声字。古人认为量长短的工具必须正直如矢,故矮字从矢。许多从矢的字如短等,都有短小义。而射本是像形字,甲骨文“射”字“画”的就是箭在弦上,金文则还有一只手(即“寸”)在发射,而小篆则把甲文、金文的“射”字左边的弓矢形误为“身”,而《说文》又据小篆的字形作了不正确的解释(可知“不唯书”是极有必要的)。因此,说古人在“射”字的写法上有误,倒是可以的。

例如,讲“濯”字时,我通过讲它的甲骨文字 ,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词语的意义。

这样,从汉字的造字法角度来讲解,学生就能很快记住字义,并且写字的时候也不易写错。

再比如,教学《山中避雨》时,为了让学生记住“萍水相逢”和“望洋兴叹”两个词语,我就出示它们的本义让学生知道比喻义的来源。

萍水相逢:该词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萍是随风飘荡;聚散离合不定的一种厥类植物。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像浮萍随水飘泊;偶然聚在一起。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通过对字词的追根溯源的教学,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Ⅱ. 理解品味。对字词的教学理解品味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理解中强化记忆,在品味中提高欣赏能力。对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主要是分两个阶段完成。

一个阶段是强调重读,比如讲《忆读书》时,我强调“读书好”三个字,让学生分三次读,每次重读一个字,然后说说重读每个字都是什么意思。进而理解强调不同的重音时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强调“读”时,是要用心去思考,而看仅仅是用眼睛感受外界事物,强调理解意义的层面较弱。强调“书”时,是对书籍的认可。强调“好”时,是说读书有好处。

第二个阶段是借用修改病句的方法—增、删、调、换。比如:《忆读书》一文,将“读书好”中的“读”改成“看”,好不好,如何理解。将“精彩的《西游记》”和“烦琐的《封神榜》”中的“精彩”和“烦琐”两个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将“煞费苦心”和“狠狠”这两个词语调换一下位置行不行,为什么?

Ⅲ.灵活运用词的表意功能。情动而辞发,词语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感,读者通过词语要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用语言去表达从词语中所获得的情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若能用情态用神态去描绘、表演读者的内心感情,就会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例如,让学生想象一下作者在“怨天尤人”时的语言,并加上适当的情境去表演。又比如“钻”字,让学生用形象的表演去体会词语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设计体现文学味,尽量是教学设计富于艺术性。

一本教育杂志曾这样说过:“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学味十足的美文,为避免单调、沉闷、枯燥的课堂呈现,在课前,努力钻研课文,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设计,让教学充满艺术性。

例如《范进中举》抓住“规矩”二字,体会其含义,通过给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排排阶级地位的顺序,抓住文章中的语言、动作体会其阶级地位的表现,进而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题。这样的设计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再比如:《心声》中体会心理描写是文章的重点,我紧紧围绕“心声”做文章: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心声,表现了他怎样的愿望,文中还有没有间接表现作者心声的句子,读出来,用语言描绘一下作者当时心里是如何想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再用间接描写写一段文字,表达一下“紧张”“害怕”“着急”的心理状态。

还有《风筝》教学设计,明确词语点明人物心情;

人物描写展露人物心情;

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

形象描写感受人物心情;

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思考。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取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晶,是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

三、课堂语言要富有文采。

何为“文采”?就是文章或讲话中表现出的才华和艺术魅力。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语言艺术的语文教学不能称为高质量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准确,还应饱含激情,富有文采,适时幽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努力探求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

适时地引用诗句固然可以扮靓课堂,但随机的创造出优美的语言,更是教学机智的体现:

课堂上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有的学生说:高大的山脉,郁郁青青的树木,笼罩在迷蒙的细雨中,朦胧、飘渺。有的学生说,作者抓住雨中的山色去写,不写白茫茫的一片,却用空蒙这个词语,仿佛是在勾画一幅迷蒙的水墨画。面对学生的理解、描绘,我适时点评:“能够用散文的语言去描写这种境界,是作为作者的基本功;若能说出这种写法的美感是作为读者、作为评论家才有的才能”。

有时面对学生羡慕的眼光,我会告诉他们:“当我们羡慕别人成功时,最好先埋下一颗奋斗的种子”。

教育学生时,我尽量让语言优美:“只学习不思考,人会缺乏深度;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缺乏广度”。“声音洪亮的说话,在为别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听的氛围同时,也是在为自己树立进取的信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动自己的同时,也在感染别人”。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期待、激励的语言,是拨动学生心弦的手;宽容、尊重的微笑,是照亮学生前程的灯;提醒、批评的暗示,是敦促学生奋进的鞭……”。善用语言,是感染学生的妙策良方。

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自己的作品,是令自己心情舒畅的作品,是可以让自我欣赏的作品。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