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华网教育论坛迎十周年 聚智慧力量寻教育发展“新动能”

作者: 来源: 新华网审核:曹桂馥上传:刘威更新时间:2020-09-14 15:02

新华网北京11月28日电 28日,新华网教育论坛迎来了“十周岁”。10年来,新华网教育论坛应时而生、与时偕行、因时而变,始终紧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回应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痛点问题。

第十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以“新亦求新 寻教动能”为主题,聚焦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四大领域,研讨教育发展新变革,探寻教育发展新动能。在论坛首日的活动中,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全国各知名高校和中小学校长,以及来自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国内知名教育机构负责人等大咖汇聚一堂,各抒己见、深入探讨,为教育改革发展贡献智慧。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培育人才唯有教育。人才的优势,就是国家实力的优势。”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致辞中表示,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度协同发展。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全球治理体系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广大教育家、科学家肩负重任,大有作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力量对比在变、游戏规则在变,尤其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挑战和机遇意义非凡。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将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将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0年。他表示,“未来十年,创新驱动、信息化、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将成教育发展新动能。”

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广大教师该如何修炼自身业务水平,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在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分享了他的看法。任友群说:“我们希望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有道德的人来讲道德,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铁律要长牙齿,待遇保障也要不断提升,对教师队伍要严管加厚爱。”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推出22项举措深化本科教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教育部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他表示:“振兴本科教育不是一场战斗,而是持久的攻坚战,现在的工作局面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接下来还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打赢这场事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攻坚战。

作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清华大学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论坛现场,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说:“内涵式发展包括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提升两个方面。”他认为:“资源配置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是很关键的。”

在圆桌对话环节,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天津大学副校长巩金龙、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刘正江围绕“凝聚共识  浅谈现代教育之道”话题进行了讨论。面对教育技术的挑战,刘利表示,课程体系要根据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健全完善起来,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北京语言大学新建的语言学系统注入了现代教育理念,既有传统语言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同时又引入数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生物语言学等。郑水泉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做法,他表示:“人民大学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来回应信息技术发展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学校要顺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教师要学会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更好地担当教师角色,学生要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得更广泛、更有深度的知识。”巩金龙介绍,目前,天津大学正在酝酿覆盖全校的物联网体系,课堂教学只是信息化教学很小的一个方面,除了课堂之外还需要形成智慧校园、多校区的办学联动。同时将借助在线精品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形式,让学生真正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谈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个话题,刘利认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在两者结合过程中要找一个结合点,那就是素质教育,在大学里则体现在通识教育。刘正江认为,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推进教师教育的现代化,既要加强对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同时也要有制度来保障。

在第十届新华网教育论坛的活动现场,还举办了新华网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签约仪式。据介绍,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后,将发挥各自特点,形成综合优势,共同关注教育领域热点,通过教育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本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长期合作、合作共赢”的原则,双方将围绕教育、科普、党建三大领域展开合作。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