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快乐的生物作业之走近大熊猫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游记

作者:二〇一八级(8年10班)张潇文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20-01-20 14:41

2019年8月11日清晨7点,我和爸爸妈妈就踏上了奔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巴车。虽说这次并不是我第一次与大熊猫亲密接触,但是一想到马上就能走近国宝级动物,我内心的小激动逐渐扩大着……

大巴车上美丽善良的简途旅行社的导游姐姐做了简单的介绍并一再叮嘱我们入园后要直奔产房去看小熊猫,以防遇到人流高峰。大约40分钟后,我们抵达繁育研究基地正门。

 
(此图来自于百度图片,我们到的时候人实在太多了,根本照不到大门)

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骄阳似火的太阳,我探究大熊猫之旅正式开启。心里牢记着导游姐姐的话,我和爸爸妈妈直奔产房。很遗憾没有看见刚出生的小熊幼崽,只看到了小小熊猫和小熊猫。



 

出行怎么能有遗憾?没看到幼崽没关系,我可以查啊。于是我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科普了一下。

熊猫初生的幼崽非常小,大小近似小熊猫的幼崽,体重仅有90-131克(最重的也仅有170多克),平均约为100克左右,仅占母体体重的1/900。而黑熊的初生幼崽为母体的1/200-1/300,相对地比熊猫要大3倍以上。故熊猫实际上是早产儿,出生时两眼紧闭,全身呈浅红肉色,仅具有稀疏的白色胎毛。身上的胎毛长些,约有0.5厘米,头部、四肢及尾部的毛较短,约为0.2厘米。尾巴较长,约为体长的1/3。头型比她们的父母要扁平而圆钝些。初生幼崽虽然小,但叫声却相当大,与她们的个儿很不相称。时而项初生婴儿的哭声,时而又象初生小狗的叫声。随着个体的长大,其叫声也就逐渐减少。两个月以后,类似婴儿的啼哭和象小狗的叫声消失了,只有呼唤声了。

约一周时间,幼兽的耳朵、眼圈和肩部开始长出微微发黑的毛蔟。十天以后,后肢也出现黑毛,耳朵的黑毛更明显,眼圈的黑毛扩大呈为圆形,直径约有1厘米长。半月左右鼻孔和嘴角的周围出现黑色。接近20天,原有的黑毛增浓,胸部出现黑毛,眼圈黑毛继续扩大,并由圆形变成斜长方形,与成兽相似。这是她们的颈子和前后脚掌也出现黑毛。25天以后,黑毛扩展到整个颈部和胸部,眼圈也扩大多了。新的白毛也长出,黑白分明。到50天,胸部中线 以及腹部偏下的部位毛色为红棕色,其余为黑色,但略带深棕色,尾尖也出现一撮黑毛。



















(由于基地里不允许参观幼崽,所以以上大部分图片来自网上)

由上面的图片我们可以知道大熊猫的成长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此照片出自基地博物馆)

离开了产房,我们跟随着人流继续前行,沿途我发现基地的大部分区域都有树荫遮挡,这使我想起了大熊猫的雅号“竹林隐士”。成年大熊猫性情孤僻,常分散独栖于茂密的竹林中,故得此雅号。不仅如此,大熊猫还是爬树能手,以便沐浴阳光、玩耍和逃避敌害,有时求偶及婚配也在树上进行。





 

沿途好多大熊猫津津有味啃“竹子”的画面让无数人驻足拍照,由此我也了解到了他们的特殊食性。

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吃竹鼠)。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当然,大熊猫的生活并非是无忧无虑的,他们有很多天敌存在。凡具捕食性的中、大型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动物,都是大熊猫的天敌物种,如猫科的虎、豹、雪豹、金猫、豹猫、丛林猫。犬科的狼、豺、赤狐和鼬科的貂熊、黄喉貂、石貂等。





除了天敌外,也有许多常见的疾病围绕在他们身边,其中寄生虫病是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到目前为止,在大熊猫体内、外共发现22种寄生虫,其中吸虫1种、线虫4种、蜱12种、螨2种、蚤2种和肉孢子虫1种。

(图片出自基地博物馆)

由此可见,保护大熊猫的任务不仅任重而道远,而且我们人人有责。

下午一点,我们告别了可爱的大熊猫,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