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激发科研内动力 实现科研日常化——郭寻梅

锦州市实验学校“十二五”科研培训系列活动之六

作者:郭寻梅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2-06-21 14:37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本学期开学伊始,学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以锦州市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为依据,以“十二五”开局之年为契机,制定了学校工作计划,其中以抓教师队伍为关键——用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素质,尤为醒目。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保障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大力倡导“用理念凝心聚力,靠科研富脑修身”,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建设,在具体的科研工作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学校科研观,推进并发展学校的科研工作。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性的学校变革实践。参考全体教师的兴趣与关注的中心问题,设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在学校主课题的引领下,选择一个子课题作为自己发展的主要目标。到目前为止,学校准予立项并编号的课题已有40个,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已达230人次。为激发科研内动力,实现科研日常化,我们进行本次科研培训。

一.激发科研内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科研出名师、名师强科研”,所以我们应该激发科研内动力,激情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名师成长是个体素养、组织培养和环境涵养综合塑造的结果,内外环境的优化组合和互动影响决定教师成长的速度和质量。

(一)个体素养

教师个体素质条件是专业成长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三大系统:一是内驱力系统,具体表现为热爱教育科研,具有从事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立志改革,有崇高理想和强烈的成就动机。二是实践力系统,包括较强的教育科研、实践改革和创新能力。三是自控力系统,即良好的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调节系统,内因起决定作用,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挤出时间开展教育科研等举措都是对自我良好的调控和完善。

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过程:

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教师个体而言,就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积累

积累就是打好扎实的基础,苦练基本功,积极尝试,不断积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例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开始教书时,仅是一名简易师范毕业生,但他在教育生涯中坚持开展教育科研,曾对3700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观察,作了详细记录。后来,他在此基础上认真加以研究。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当代的魏书生、李吉林、马蕊兰、顾冷沅等优秀教师都有一个首先在工作中实验、摸索的过程,只有当这个阶段的积累十分丰富后,以后成果就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

2.质变

即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经验、灵感条理化,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将这些思维方式定势化,逐步解决相关问题。这是教师科研素养提高最快的时期。例如李吉林、魏书生是从研究语文学科的具体教学问题入手,然后总结一套语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很快独立地走上科研之路。

3.拓展

教师科研素养经过积累、质变两个阶段后,逐步内化为一种科研观念,科研工作也进入得心应手阶段。但往往易进入“高原阶段”,如果教师始终不突破高原现象,其职业水平和成就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加强对动力的激发、毅力的培养,知识的更新,则能突破高原现象,跨入拓展阶段。

教师科研素养进入拓展阶段,并不是教育经验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重大改组,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旧有经验进行再认识和再加工的过程。它是教师在认知、情感、人格方面的全面升华,是科研理论、科研风格、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大师”的形成时期。

(二)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其中不乏多因素的整合。一是优秀的专业引领,包括上级领导的期望和引领、前辈的传帮带等。二是良好的工作机遇。三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同事关系融洽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四是丰富的培训学习。

(三)环境涵养

当前我们实验学校重视内涵发展,李洪斌校长也反复强调“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 ,如今,我校已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风气和氛围。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对科研的重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支持等都有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

名师是按一定周期和轨迹成长起来的,经历了知识储备期、工作适应期、素质磨砺期、优势发展期、困惑摸索期、状态调整期、成熟发展期、成果收获期等多个阶段。成长途径可概括为:学习培训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相结合、自我发展与组织培养相结合、政策导向与机制保障相结合等方式。

二.关注科研四要素,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概念

概括地说,教育科研是应用科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具体地说,教育科研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系统地探索,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它具有以下一些本质属性:

首先,教育科研是一种在探索中获取新认识的过程,是人们进一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活动。这也是教育科研的本质和目的。

其次,教育科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在教育科研领域取得了许多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搞教育科研就要按照这些方法的要求进行。其实,教育科研方法是教育科研规律的反映,按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搞科研,其实质是遵循教育科研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凡是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教育科研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遵循教育科研规律,盲目搞研究带来的则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一无所获。

第三,教育科研的结果是获得新认识,形成科学的结论,即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其他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那种虽然在头脑中思索了,也有了新认识,但未写出来的研究和虽然写成了论文或经验总结,但没有新观点,未形成新认识或新理论的教育科研不是完整的教育科研,也不是成功的教育科研。

我们实验学校的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的现象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地探索,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类型

1.按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在学校情境中进行的教育科研,大都是偏向于应用性研究。这是因为,首先,教育系统的实践性,要求教育科研中应用性研究占较大的比例,而学校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它时刻产生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发展迅速的社会在不断地向学校提出新的要求,这使学校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次,应用性研究的可行性较强。一方面表现为应用性研究的成果实用性、操作性强,较易推广,并能有效地训练教师学会运用这些成果;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更喜欢这种研究,他们赞成能直接派上用场的或直接产生有用效果的研究,并且教师比较能胜任这种研究,他们可把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同研究活动联系起来。

2.按研究的方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追因研究和调查研究

理论研究是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思辨的方法,从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研究是指对教育过程的历史发展的研究。如“学生自主德育活动与自主品德发展研究”,这一实验研究就是在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理论的指导下,以日常德育工作为切入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德育和自我品德发展。

追因研究是从结果求原因的一种研究方法。如学生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等,都需要进行追因研究。

调查研究是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现象或研究对象的材料,以发现其规律性的研究。

3.按研究的时序可分为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

教育实施、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的研究和对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实际活动以及教育流派的研究。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和借鉴教育的历史经验。进行历史研究主要用文献资料研究法。

现实研究是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目前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现实研究是研究当代教育的发展,帮助解决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实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

超前预测研究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情况,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超前预测研究难度要大一些,如“21世纪中期小学教师素质研究”。进行超前预测研究,可以用思辨研究的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

此外还可按研究的性质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按研究的范围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按研究的目的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等。

以上分类常常是相互交叉的,它们往往并不互相排斥。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已很难设计出一种单一的分类方案来囊括全部方法,而一项研究又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可以归入好几种科研类型。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合理化与系统化的程序。这种程序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实际展开的基本顺序和步骤,是根据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作出的逻辑安排。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在正式展开时,其具体的工作阶段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步骤是相似的。因此,对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者来说,掌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选题、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收集与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论文五个步骤。

1.选题

教育科研的选题是科学研究活动迈出的第一步,是每一项研究工作的起点。

2.课题确定之后,要认真查阅文献资料。除查阅文献外,还要通过调查、访问及观察等手段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目的是要对这一课题研究的价值及可能性进一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3.制订研究计划

一个研究人员在选题时对于究竟如何进行研究想得不够具体,还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来,但是到前两个步骤进行完之后,就有较充分的根据去制订研究计划,并且应该马上去这样做,以便能及时地开展这一研究工作。

依据实际情况,这在研究计划中应明确规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等。在这个计划之下,对于某项或某一方面的工作还可制订更详细的具体计划。

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后,也许会发现原计划某些地方不符合当前工作要求,就需要对原定计划进行某些调整。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尊重原订计划,使研究工作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也不能完全受原计划的限制,主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进行工作,把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搜集并整理资料

这里所说的资料不是指在查阅文献时所获取的资料,而是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重新搜集来的资料。这样所搜集到的资料就远不限于旧的文献,主要是采用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方法所获取的事实材料,并要求做到全、实、细,以便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只有在掌握大量新资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科研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对于新搜集的资料首先要进行鉴别,即就资料的真实性、可靠度以及价值大小进行辨别,并决定取舍,只把那些有用的材料留下来。

经过鉴别,留下来的材料也可能是散乱的,不明确的。因此,还必须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整理资料是将收集到的感性材料转为理性材料的过渡性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对各种收集到的感性材料进行编辑分类、剔除异常数据、进行定性定量资料的表格图形绘制等。经过整理之后,关于这一问题的情况就比较清楚了。

在教育科研方面,做到这一步,也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对于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例如:一个调查报告只要抓住了主要问题,做到准确可靠,是人们过去所不了解或不注意的,那么,这个调查报告本身就具有科学价值。千家驹曾做过一个关于我国教育经费的调查,用历年教育经费的统计数字来证明:我国教育经费少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我们国家穷,而是由于我们对教育不够重视。因为我国教育经费不仅绝对数字少,而且在国家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小得很。这样的调查报告虽然只是说明一种现象,但这个说明很有说服力,而且关系甚大,因此就发生不小的影响,引起了有关方面及社会人士的重视。

以上主要是在说明:弄清事实真相在科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它本身就可能是重要的科研成果。但是就完整的科研步骤来说,却并非到此为止。下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分析研究。

5.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就是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理性加工。如果发现原有的材料尚有欠缺之处,还应继续挖掘材料,因为只有在占有足够材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在做分析研究时,研究者应使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地考虑与研究有关的多种证据,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下结论,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作出判断。为了使研究结论合乎实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6.撰写报告或论文

把科研的全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就成为科学研究报告或论文。它将研究者的研究指导思想、学术观点、研究过程与成果公诸于众,是与其他人(研究者或教师)沟通的主要渠道。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一般有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实验报告及论文、著述。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撰写有比较统一的格式要求,同时文字的准确、精练和条理分明与否,对论文质量和研究价值也有很大影响,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接下来重点说说如何撰写中期总结报告:

(1)课题中期报告的功能和结构

首先说功能:科研中期报告是科研课题的执行人在科研过程中向科研主管部门汇报课题研究工作进度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的书面材料。主要功能有:

①课题执行人总结前一段研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②向主管部门通报信息,以便检查研究进度,安排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其次结构:科研进度报告由课题名称;a.课题概述(课题来源,起止时间,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支持的经费等);b.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c 阶段性成果.d.下阶段研究工作的计划;e.参加这段工作的人员名单和报告时间等六部分构成。 

(2)课题中期报告的写作

①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写法上应按工作计划上规定本阶段任务条款,逐条检查落实,注意写明完成情况,也同时写明存在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果不具备研究条件而未完成任务应作出说明。这部分写得如何,是衡量报告质量的关键所在。

②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这部分写作既要参照课题工作计划写出下一阶段将进行的研究,又要针对上阶段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将未完成的任务移至下一阶段去完成。如果研究工作计划有变动,应写明变动原因并作出新的安排。

③报告的编写方法:可采用时序式编写,按任务完成时间的先后写。但重点放在本阶段研究工作的进展和结果上,避免写流水账。

④内容真实,把握分寸:报告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研究计划完成情况”和“未能按计划完成的工作”两部分上。写作中应如实反映研究的客观实际,正确估价取得的成果;写成绩不要过分夸大,同时要写明存在困难和问题。

应该指出,上述各个阶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如在选题阶段就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又是相互交错的;就是在形成论文的过程中,也可能根据需要对某些资料做重新处理。只有这样先后照应,才能取得比较完满的研究成果。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1.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①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②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③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④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3.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近几十年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实验设计,要求在较严谨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设计中所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①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②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掌握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5.行为研究法。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了解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关于儿童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儿童修改他的行为,故也称为行为修改法。现代行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他主张控制情境,采用褒奖和强化的方法,来修改儿童的行为。这种方法进行的步骤如下:①把儿童行为的表现作详细的观察和记录。②根据观察的结果和记录,对儿童行为进行具体分析。③确定行为修改的内容和程序。④按计划帮助儿童改变行为。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是否及时,物质强化是否伴随言语的赞赏,强化方式是否多样化,强化是否恰当,给予强化的人是否为儿童所信任等。一般不用惩罚的方法。

6.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今天的教育工作。历史研究须广泛地查阅文献,它同文献法有关,但不能等同文献法。文献法不一定研究某一现象的全部过程,历史研究法也不限于只查阅文献。历史研究法的步骤是:①史料的搜集。要尽可能地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史料,如政府的教育法令、规章制度、决议、规划、条例等材料;还要搜集反映当时教育情况的论著、报告、小说等有关材料。不仅要有文字的史料,还要有非文字的史料。②史料的鉴别。要用各种方式对搜集的史料鉴别其真伪,也要区别长期为大家所公认的史料中史实的真伪。③史料的运用。史料鉴别后,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比较法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采用比较法,要考虑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和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映,明确可比较的指标。这样,才能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进行步骤:①描述。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教育现象的外部特征加以描述,要求准确、客观,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②整理。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作出统计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必要时须研究某些材料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便深刻地理解所分析的教育对象的现状。③比较。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见。比较法的使用离不开其他方法的配合,比较法本身还要求科学化和定量化。

8.分析法。或称逻辑分析法,即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方法。分析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分为各个组成要素,抽出它的各种特点来,单独地观察它们,剖析每个组成因素的性质和特征。分析之后,又必须进行综合。即根据分析的结果,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要素联成一个整体来认识。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抽象是对某种教育现象抽出基本的、本质的东西,撇开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集中注意力去掌握事物的本质。概括则是从某些教育现象中抽取出其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将所研究的同类教育现象概括出该类现象中的一般特征来。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分析法对研究成果的关系甚大,分析工作必须慎重地进行,特别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论作为指导。

9.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个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进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采取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教育实验法多数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但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也需要应用实验室实验法。不论采用哪种实验法,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实验法一般分3种:①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何不同。②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③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①决定实验方法、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②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实验进行前,根据实验目的,拟定测验题目,准备教具、仪器、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定记录方法、符号等,设法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③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为了排除偶然性,可反复实验多次。④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如外语教学中创造语言环境和外语演剧教学,直接教学法的试验等等。

10.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可以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个案研究一般常同典型调查结合进行,进行的步骤,与调查法类同。一般为:①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②进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③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三.掌握有效方法,激情开展科研工作

(一)注重研究过程

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中,一定要重视实施中的几项工作:

(1)撰写一份课题研究计划;

(2)做好若干个问卷调查;

(3)搞好一场优质研究课;

(4)写好一份中期实验报告;

(5)展示一次实验成果;

(6)积累一本研究资料。

(二)强调教学实践

要做好课题,我们就要抓好课题实践课的质量。建议研究小组首先备好课,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等;其次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心得也好、经验也罢都是从实践中来,整个研究活动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强调实效性;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广泛性;以多方结合为动力,突出整合性的研究思路。

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我们课题组的几位老师分工合作,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例如,课题负责人初段重点整体策划、协调,更多的时间是用于课堂实践,上研究课、听研究课,还有听课后的交流、反思;中段可把重点放在问卷调查数据的处理上;高段侧重自我评价、同学的互相评价、家长的参与评价,还有自我的二度评价等工作。我们清楚课题研究的中心就是实践,报告中的一切来自实践,所以教学实践是课题研究的重心。

(三)留意资源整合

有效开展课题研究的关键是要有一种整合意识,即把课题研究渗透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学会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发现课题潜在的背景,善于用独特的眼光发现教学生活中的课题价值。我们平时很忙,教研活动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留意资源整合,课题研究可以与常规教研、听课相承,与外出学习内容整合、与公开的教学展示整合、与平时的论文撰写整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对策,又在教学、听课中领会、感受、试验对策的效果,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开始另一个问题的研究……两者的有机结合,带来了不同,既提高常规教研的效率,又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题研究。

(四)创意巧妙表达

总结汇报时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是课题研究负责人必须把握好的一环,它是教育科研技能和水平的集中体现,要做到真实有效。我们要用原始资料做真收集,用实践体验写真报告。报告要合乎规范要求;必须把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方法和环节都写进去,要重视用数据说话,巧妙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把最真实的、最深刻的、最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了,这些成为报告中最生动、最有力的素材。克服心理上的依赖心绪,坚持纯粹的思考和纯粹的写作,是有效的学习,是撰写课题报告不能缺少的体验。

我们要增强科研服务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学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围绕现有政策实施进行深度调查研究,继续发挥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树立协作研究的观念,精心组织学术团队,加快培养年轻的教育科研人才的步伐,用教育科研的创新与特色成就实验学校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锦州市实验学校科研处
2012年6月20日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