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瘸腿”

作者:四川省西充县多扶中学 王跃进 来源: 网络审核:曹桂馥上传:刘威更新时间:2019-05-27 08:47

我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员,教龄已20有余了。近年来,特别关注青少年问题,毅然转入心理健康教育。我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这里我谨谈几点体会。

一、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性

近些年,学生心理素质不好已成为社会共识,诸如厌学、早恋、网瘾等,确实不容忽视。但不少人对此缺乏冷静仔细的观察,往往只看到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或者干脆“人云亦云”。同样的事,看问题的观念不一样,其结论也迥然不同。

我长期与学生相处,“存在即是理由”已成为重要的认知模式。每当大家谈论某生这“差”那“坏”时,我就感到奇怪。学生再“差”也是人,怎么连人味儿也没了?我无论如何要见这“怪物”。结果让人吃惊不小,冤案!老师、家长连情况尚不知晓便轻易判了“死刑”。其中,特别是“隐私”类,学生防守极严,“人不对头”打死也不会说。我遇见过一位身上藏刀的初二学生。他觉得我可以为伍,上课时对我说:“老师,你最好别惹我,万一我控制不住砍了你。咋办?”我发现该生不简单,情绪管理困难,至少这“刀”背后的事情够复杂而悲壮的。

很明显,教育工作者有无人性意识事关重大,决定了教育方式的取舍。人性是人的精华,最最宝贵。以人为本,尊重人基本的心理需求,我们的学生不但不坏,反而让人觉得可怜、可爱。因为,学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成长中的问题,是这一过程中难免的不良心理导致的。

当然,教师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因为,我们是从应试教育模式下过来的。旧观念的改变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说,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真正做些学问,尤其是研究心理科学;懂得并善于实施人性化教育。这样,我们就会理性对待青少年问题;而不是遇事一味的抱怨,更不会感情用事误人子弟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事实上,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育人”这块很难落实。教育的发展“瘸”了一条腿,走不了多远。于是,以“分数论英雄”、“高分低能”等严重情况产生了。由于弊端久而不决,人的学困问题、人格障碍等自然形成。

诚然,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很揪心,苦心倡导素质教育。诵国学、唱红歌等活动盛行一时。殊不知,尽管花样百出,学生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教育的质量难以上去。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这还得从心理层面上去找答案。

中国文化对人的影响太大,很多旧的观念天长日久在脑子中早已固化。其中有不少是大家共有的“集体潜意识”。它们在不知不觉中让人犯错,束缚人裹足不前,毒害一代又一代。比如“男权意识”,即使是今天也不为怪,叫人哭笑不得。许多男人骨子眼里存在“处女情结”,有的以为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小孩也受影响,对小女生说“男不和女斗”。看起来这些东西彼此无关,而实践上都是“男尊女卑”潜意识的产物。

潜意识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影响深远;不可简单对待,必须对症下药。它既是产生于文化,那么也可能消亡于文化。由文化产生的累赘须由新的文化去剔除!而真正称得上文化的东西是来之不易的,不由得弄虚作假、装模作样。必须让其生出根来,深深地扎进土壤,加以精心培育,进而长成参天大树。

由此看来,育人的过程实际上是培育文化的过程。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白、领悟。并且自觉地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然而,现实令人担心:学校墙头上写了,那可是形式上的东西,让人看的;老师口头上讲了,那可是个人的经验之谈,尔后未必负责。我们说一套,做一套。教者茫然,学生怎不迷惑?学生颇为稚嫩,认知上怎么不出问题呢?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改革开放,文化多元,人的潜意识问题爆发是必然的,大可不必吃惊。但问题是,现阶段我们不可袖手旁观,尤其是教育这块,事关民族未来。怎样育人呢,每个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去思考。

我认为,应试教育的确应该革除,它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源。这涉及到教育体制的事,要革新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千万不可悲观丧志,应该尽自己一份社会责任,积极探索,立志为教育寻找出路。这是一个十分艰巨、事关民族灵魂的伟大工程。千万不可沉浸在应试教育中自以为是、沾沾自喜!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心理健康教育,并顽强地坚持了五个春秋;并且即使退休了,也不会放弃!我的信念是:学生读不好书,可能影响行业的选择;而做不了人,相当于废物。那确是教育工作者永远的悲哀!

三、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实效

心理科学的大本营在西方,有两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的东西未必适合我们的国情。因此,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个吸收的过程,教学中应通俗易懂,力避空洞说教。这方面无捷径可走,只有靠自己脚踏实地的探索。现谈谈我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以飨读者。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一直遵循“学中有我”的原则。心理学内容多而深,学习中务必注重思考,有效结合自己的资料,反复体验、感悟,使之消化成“血肉”。学习的动力来源于社会责任感,只要心中时时装着学生的疾苦和需要就行了。

实践方面我着重做好两件事:

一是开辟心理课堂。通过量表对各年级心理素质现状调查分析,围绕学困问题、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及青春期困惑等重点编写教材,先后涉及二十多个课题。内容突出学生普遍敏感的问题,促进其形成合理的认知。教学方法上,讲座、游戏、表演等结合,丰富多彩,气氛活跃。教师上课激情投入,不怕课时不好,就怕你状态不佳。

二是开展课外心理辅导。健全信息网络,各班设心理委员,适时培训,学会观察和发现问题,随时汇报情况。成立心理咨询室,欢迎学生自动上门。对心理遭受挫折的学生,更要关注,促其尽快脱离危机。二年级有位女生患先天性疾病,遭受歧视,开学两天仍不能进教室。她上了三楼想跳下去。生死关头,受求生本能驱使,来到心理咨询室,初衷是给老师说声“再见”。我给以强大的心理支持,她很快敞开心扉倾诉,热泪长淌。由于内在压力减小,加之学校配合迅速;她很快稳定了情绪,放弃了轻生念头。以后的咨询,重点又放在了人际关系的改善上。很快,该生的学习和生活进入了正常状态。

实践证明,心理课堂很受学生、家长欢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了,学习的能量和动力也就源源不断了。

当然,同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心理健康教育不会一帆风顺,一路上势必会遭受各种阻力;开拓者必定会有许多付出和艰辛。但是,一个有梦想和追求的人,他的收获是无价的;其中,最大的财富是快乐。看吧,而今的我,从教语文多年,受应试教育所迫,想必做些违心的事,比方为完成教学任务强迫学生硬背、胡乱抄誊以应付领导检查之类,学生难免不受伤害,见老师避而远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后,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学生亲切的喊叫。要知道,这情景,这快乐,我盼了几十年也未曾得到呀!

(王跃进,笔名涧石,1958年出生,西充县永清乡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作品散见《中华诗人》《中国文学》《中外交流》《文学艺术家》《华文月刊》《四川文艺》《四川人文》《课外阅读》等刊物及网络。出版诗文集《多情的山路》、短篇小说集《醒来》。)

(声明:本文获作者独家授权,由“读写时代”自媒体矩阵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