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孙燕鹏

校长助理孙燕鹏在小学部教学大检查总结讲评会上的培训讲座

作者:孙燕鹏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2-03-22 11:02

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现状:教师基本上已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一些基本理念;也认可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 教师讲的太多,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而且,大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讲得太多。

具体表现为: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

学生搞不明白的,因为时间不够了教师没讲,怎么办呢?所以只好依托于第二次教学(大量练习和补课)来解决问题,第二次不行,就第三次。这也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主要原因。

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学生的错误没有暴露出来,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并没有关注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是怎么想的,导致学生的错误没有暴露出来,最后结果就是会的你不讲他也会,不会的还是不会;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

二、解决策略

四步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讨论”,其目的是让学生“思辨”。它的功能在于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和闪光点,解决相异构想和发展闪光点。它的功能还在于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讨论”的本质是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个体与个体的对话,个体与群体的对话等。

具体说要突出两个关键策略:

一是学生能自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

强调 “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经过研究和做的过程,学生很难掌握一些知识、概念和方法,经历本身也是一种知识。通过做数学,逐步构建概念。

二是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教师在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对话中,对原先有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想法进行修正,或者拓展完善,从而提高实际教学效能。说到底,就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去表达,让学生去讨论。教师的教也由灌输转向有针对性“对症下药”,先由学生暴露出其思想中的不足和问题,然后教师再引导其发现其自己思想中的不足,然后再加以克服。

在课堂上,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大量的时间来暴露学生的潜意识,讲学生不会的。只有暴露了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教学的意义才更大。特别关注那些自己没有学会的学生,请他们讲讲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纠错。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策略,不但在于“暴露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

教师怎么才能让学生“暴露”相异构想呢?做到“四点”:

1.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新知前可能存在的相异构想。

由于每个学生背景不同,经历有异,他们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必然是多样的、隐蔽的,并且由于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不同,有些构想在成人眼里可能还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可能具有的相异构想,弄清它们对理解新知会造成何种障碍和影响。了解的方法主要靠学生的反馈信息与平时教学经验积累。必要时,可在教学前进行小范围调查或单独谈话,以便教学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暴露相异构想。教师要设置与学生相异构想产生冲突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暴露”相异构想的欲望,充分暴露错误观念,反思自身观点与科学观点之间的差异。

例如,“分数初步认识”这堂课,曾经比较流行的教法是通过创设分苹果情境引入,教师请学生用拍手次数表示平均分得数,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几个?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几个?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几个?(半个)半个苹果,同学们不能用拍手次数表示,那么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当然不能)在生产劳动与生活实际中,往往会碰到许多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的结果。

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实践需要,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

上述教法设计严密,曾被认为是一种好做法,但其本质上还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灌输式教学。因为教师没有想学生所想,没有给学生提供暴露相异构想的机会。学生是带着经验走进课堂的,他们学习分数前已具有形形色色的相异构想,教师不应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表示半个苹果,虽然学生不能用拍手的次数表示,难道不能用别的方法表示吗?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设计:

“半个该怎么写呢?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吴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接着,吴老师请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吴老师的视线停在了2/1、1/2前面,疑惑不解地问这两位同学:“这是什么意思?”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这是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相等的。”“你们在哪里见过二分之一?”写1/2的同学想了想回答说:“我在一本数学书上见过。”写2/1的同学则很自豪地说:“我没有见过,是我自己想的。”吴老师笑着说:“挺好嘛,自己创造的。”伴着老师的声声赞许,同学们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吴老师示意大家坐下,不紧不慢地说:“小朋友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桃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她边说边走到黑板前,用红粉笔框住了1/2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同学们不敢肯定地回答:分数。吴老师边出课题边肯定大家的答案:“对啦,叫做分数。”接着,吴老师又一次回到1/2前,给同学们引荐这位数的大家族中的新朋友——分数。孩子们在吴老师的带领下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3、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敢暴露相异构想。教师要给学生思考、讨论或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并时刻检验自己与他人观点的正误。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与他人(同学或老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观点,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加丰富的了解。

例如,在分数初步认识这堂课中,教学分数 1/2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 1/2意义的理解。教师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一个1/2 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同学把正方形纸对折了再对折,就把这位同学的方案拿到全班讨论,请同学评价。有学生说他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折,是错误折法(可能一些老师也赞同这种评价);有学生说他很聪明,老师还没有教1/4就能折出来(这位学生也不错,提前认识了 );有学生说他折得很好,能在老师要求折1/2基础上继续对折,折出1/4 ;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说他是正确的,半张正方形纸的一半就是半张纸的1/2 。显然,学生在这里相异构想的暴露揭示了对科学的分数概念不同层面的朴素认识。更可贵的是,教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给予了肯定评价,并请该生把折的1/4贴到黑板上显眼位置。然后问全班学生:你们能折出其他一些分数吗?我们不难想象出学生非常踊跃,争先恐后折出 1/8等分数,并把成果贴到黑板上,黑板在这里已不是教师板书工具,而成为学生“成果”展示板。显然,在这种活跃气氛中,学生对分数的相异构想与科学概念距离越来越近,科学概念的揭示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内涵与适用范围,加强方法渗透促进“自我暴露”,从而促进学生相异构想的转变。

当然,这种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完美的课堂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是,无论哪门学科,任何课堂,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关键是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说寻找遗憾的过程实际就是寻找完美的过程。我们只有让教学遗憾变成教学艺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