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赵占奇

作者:赵占奇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戴进更新时间:2011-05-27 11:23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实验学校,大部分的小学生都会升入到我校的初中。小学生升入初中后,一部分学生成绩明显下降,特别是到了八年级,情况更加严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的现象。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都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学校全体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下面,我就教学内容、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

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数学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四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初中数学

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因此,做好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首先做好内容上的衔接,根据七年级教材的内容、重点及难点,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1.做好从“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过渡

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运算也在四则运算基础上增加了乘方运算和开方运算。因此,小学老师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在负数教学时,让学生真正理解负数的概念,让小学生知道:为了区别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数——负数,负数只不过是在我们认识的数字前加上一个符号而已。并配些负数和正数加减的习题加深印象。这样上了初中,学生对有理数就不在神秘了,有理数的运算也就好掌握了。二是小学五年级就有解方程,新课标教材解方程依据都是等式的基本性质。用等式基本性质解题,解题思路显得非常简单。小学老师在教学生解简易方程时,要适当补充移项、去括号等相关知识,那么小学方程与初中方程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

2.进行“数”与“式”的过渡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讲明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说明由字母表示数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加法交换律a+b=b+a;正方形周长公式L=4a。使小学生知道:字母可以看成未知数,也可以看成具体事物。再有就是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及列代数式的训练。如:a是正数表示为a>0,某数a的2倍表示为2a,奇数可表示成2n+1等。这样七上第三章的重点用字母表示数也很容易掌握了。

3.进行“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上的过渡

在小学,解应用题多采用算术解法,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进入初中后,则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但初中学生往往还是习惯运用算术法来解决问题,弄得我们考试出题时都要写上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每次还是有不少学生用算术解法,照成数对了,得不到分。所以,小学老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从“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4倍小9的数是7,求这个数。用算术解法列出算式为(9+7)÷4,算术解法的特点是逆推求解。而代数解法则是顺向推导,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4x-9=7,方程很容易求解。五六年级老师应给学生比较两种解法,从中体验方程解法的优势,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小学老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列方程解简易应用题的训练,列方程时让学生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用等式表达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求解方程。这样上初中后,就不至于给一个题就用算术解法求解了。

二.做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是在小学养成的。而我们的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大多数缺少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学习的好品质。任务落在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身上,小学老师首当其冲。小学老师应想办法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对学生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课堂上主动学习有利于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试着在学习中探究,达到在探究中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要精心设问,逐步养成认真思考,善于倾听,敢于交流的好习惯。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促使他们也能开动脑筋想问题,逐步养成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课后作业尽量不留那些枯燥的作业,让作业生动有趣,使学生愿意在家中做,也有利于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2.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现在的七年级,有的学生真的做不到。坐姿不好,有的趴桌子,懒洋洋,没有一个好的听课习惯,课堂效率肯定不会高,成绩也肯定不会好。小学老师应该从小学就养成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3.养成高质量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和老师了解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小学教师要教育学生按时、认真、规范、独立地完成作业。要教育学生不能抄袭作业。现在的七年级学生,不说作业质量,就连作业都不能及时完成,有的学生不是不会,就是没有按时交作业的好习惯,另外,作业的书写要求要高,要清晰,规范、比如要写日期,写要划线,还要培养改错的习惯等等。

三.加强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在小学阶段,老师们就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上初中后,学生就能很快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会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1.加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计算能力的是数学学习不可少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的一条捷径,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离不开想象。老师在教学中,应为小学生的数学想象奠定基础,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他们的数学想象能力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要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诸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空多填等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向各方面发展。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现在的教材动手操作的题很多,中考的动手题也很多。学生动手操作,很容易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学数学兴趣的好方法。

总之,做好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多出主意,多想办法,这样才能做到中小学的数学的连续性,做到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无痕衔接。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