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鲁迅•读懂你并不难——赵锦春

新模式下的一节语文课

作者:赵锦春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戴进更新时间:2011-03-07 15:23

众所周知,鲁迅作品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其丰富的意蕴和主旨。这次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运用“导读探究,先议后练”教学模式,关注学情,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引领学生把握风筝一文的意蕴和主旨,我觉得颇有收获。

一、导入部分,制造悬念。

要想借助本文,同做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进行思想交流,就要拔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激发其深入探究的欲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这节课,我先用设疑造成悬念:

1、瘦弱的小兄弟是那么热爱风筝,他痴痴地看,偷偷地做,做哥哥的怎么就那么忍心践踏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呢?

2、20年后,已人到中年的哥哥又为什么一定要乞求同样人到中年的弟弟的宽恕呢?

3、当年的害人者记得的事情为什么当年的受害者反而忘却了呢?

4、做哥哥的又为什么因为弟弟的全部忘却而无限悲哀呢?

5、究竟谁之过,让我们再次走进《风筝》,探其究竟!

这样的导入,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学情。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他们的认识不一致的做

法会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

二、目标集中,大气现身。

在学生思维的热情被激发之际,花落有声,一粒种子落在心田,“此文有何丰富意蕴,主旨何在?”好了,下面我们就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再开花结果。

三、读议探究,层层深入。

读是为了感悟,议是为了升华,生华后再读就加深了感悟,感悟后再议就有了新的升华,读议探究,问题是纽带,是催化剂。

(一)聚焦矛盾,一读一议,浅层交流。

朗读“精神的虐杀”一幕(4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思考:

1、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3、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4、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5、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既然是与本文交流,就必须要创设一个平台。“风筝”很高,但台子搭建得很低,而且有台阶向上攀,一直摸到甚至把握“风筝”,方可与鲁迅思想相通,方可达成本节课目标。这几个层层深入,深入浅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它让每一个学生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当火花共生共碰,会产生多么美妙,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当矛头直指封建的伦理,礼教,我用含蓄而深刻的语言,把学生带上含蓄、深刻的平台——错爱今生有,但愿来生无:一切打着爱的名义进行的尊严的践踏,都是对爱的否定。特定的时代,迟来的忏悔,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震撼人心的亲情力量。

如果说这节课是学生思维上的一次马拉松,那么,我就是语言的领跑者,不然,又怎能让学生领会曲径通幽的妙处呢?

(二)依据常情,再读再议,深层交流

再次浏览全文,找出文中寓意深刻,表达含蓄隐晦,不合常情的句子。交流过后,聚焦如下几句:

1、看风筝本是高兴事,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何强调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又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3、得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

4、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寒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这又是一次依据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的异向思维,它再次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我们借助文本,通过讨论,同作者进行了如下层面的思想交流:痛苦的先知者,国外的先进文化教育改变了“我”的封建思想,悚然而惊,对当年“虐杀弟弟风筝梦”的行为进行反省,良心由此受到强烈谴责,无可解脱,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这正是杀者之所以肆意杀之原因!国人的奴性,根深蒂固!无法把握,又无从逃避,寒威是天气的,更是社会的,心头的!——唤醒民众,这正是鲁迅所走的路。

(三)回归本文,三读三议,落实目标。

童年是快乐的,回忆童年往事却带给作者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散着浓浓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给出如下提示语:

本文意蕴和主旨:1、从手足情上看……

                2、从游戏对于

儿童的意义上看……

                3、从我的自省

精神上看……

                4、从小兄弟无

怨恨的思想内容上看……

                5、从“我”的情感态度上看……

够一够,摘桃子,有了一个个平台的搭建,同学们就可以真正意义上同文本对话,同作者对话。种子已发芽,大树正在成长,开花结果已然可期。

四、及时训练,夯实巩固。

出示如下问题:1:“我”粗暴折损弟弟的风筝,傲然走出后,绝望的弟弟会怎样想?怎样做?试描述一下。

2、多年后,我会怎样向弟弟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试着描述一下当时情境。

3、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和弟弟说些什么呢?劝勉、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这样的练习,再次把学生拉回到现实的土壤,相信此番历练,学生的思想会更成熟。

五、课下作业,拓展延伸。

选读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试揣摩与本篇课文思想的共通之处,写出读后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环节。这节课的“有效”体现在每一个环节向心于目标的有效上。“导读探究,先议后练”的教学模式,恰似一层层台阶——通向目标的台阶。关注学情,每一次思维的点拨又紧贴学生的实际。思维的层面越来越高,对鲁迅思想的把握越来越深入,这种思维的训练对学生来说是可贵的,由一篇深入而领悟全部的思想更为可贵。此,为真正的有效。

鲁迅,读懂你并不难。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