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小学无痕衔接的实践与思考——丁新

作者:丁新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戴进更新时间:2011-03-23 11:36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进入初中后,两极分化的速度加快,学困生的队伍加大,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原因何在?我们经过调研分析,有小学教学基础不够坚固的问题;有中小学教师衔接意识比较淡薄的问题;有教学内容的增幅、教学方法的转换、跨度较大的问题;有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度不足的问题;有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形成关注不够的问题等等,导致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不紧,衔接“部”松驰,所以,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会每一名学生”的目标,就必须认真研究中小学衔接课题,解决其中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二、中小学衔接的对策和方法

(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衔接

要想实现中小学无痕衔接,必须夯实“双基”。为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小学部以“教会每一名学生”为核心目标,认为:只有教师“会教”才能落实“教会”。因此必须提高教师“会教”的能力,我们尝试开展了如下工作:

1、坚持集体备课,做好“会教”准备。

我们从教师的备课入手,改革了备课模式,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即:划分任务解读教材——专人主备形成教案——个性处理二度设计——互动交流形成资源。

具体做法是:在每个学期放假的前一周,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共同研读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划分备课任务;教师在掌握课标、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专人主备,形成备课教案;教务处将集体备课教案装订成册,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教师在个性处理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二度设计,互动交流形成教案资源。通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师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最终让备课成为教师钻研教材的平台,成为“教会每一名学生”的前提。

2、建立教学模式,实现“教会”目标

为了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是教师的有效教学时间,为了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是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我们建立了“四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具体流程为: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探究发现(经历学习过程)——交流指导(掌握学习方法)——科学练习(形成学习能力)。我们要求创设情境时间不超过5分钟,探究发现和交流指导时间在10——15分钟,科学练习时间在20——25分钟之间。

(1)解读教学模式

(2)专业引领,推出模式课

(3)全面铺开,集中验收

3、进行有效辅导,促使学生“会学”。

本着“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我们充分利用每天的关心班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使学生当天知识当天“消化”。辅导时我们从三方面进行,一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内容,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三是遵循面向全体、分层辅导的原则,特别关注学困生。

4、精编家庭作业,确保学生“学会”。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摒弃题海战术,组织骨干教师自行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实验精编》作业册,摒弃“一刀切”,从基础、提高两个层面布置家庭作业,其中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高题做为选做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组织小学各学科教师了解对方的课程标准,熟悉对方的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进行比较、补充,进行衔接。五、六年级的教师和中学教师,每月开展一次中小学教学研讨活动,包括听课和研讨教材,让中小学教师在研讨中熟悉对方的教材。并定期请中学教研组长为小学教师做关于本学科的课堂要求、考试标准和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小学各学科根据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以及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不同的知识内容,确定衔接点,以此来进行内容上的衔接。例如语文学科,5-6、7-9两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编排上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因此,我们从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三方面进行了知识点上的衔接。例:小学阅读以记叙文为主,中学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占一定比重,小学生对这部分文体知识就相当陌生。因此,在自编的《实验精编》中,我们就利用“课外阅读”一栏,适当增加了知识宽度和难度、寓双基、读写、文体、文言文等各种知识点于“拓展练”中,加大了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比例。特别提出的是,中学教材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比重占到了30%左右,而小学教材中在这一方面的内容却很少。因此,我们利用每周三晨读时间适量增加了古诗及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以此来弥补教学内容上的缺失。此间,也注意了适度性。

(三)良好习惯的衔接

进入中学后,需要学生具有“主动、自觉”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传授知识本身。它不但是每个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的需要,而且是学习的需要,具备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根据学情,小学教务处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实验学校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将26个好习惯连同培养、考核方法分别下发到各年部。各年部根据学情,分别制定出了侧重于培养“读写、倾听”、“预习、质疑”“阅读、总结”等学习习惯的具体任务。

1、良好习惯的内容

我们从低年级开始,从看书、写字、听课、思考、分析、表达以及自我管理等方面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低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

中年级在巩固原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习惯、读文审题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阅读积累的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

高年级在巩固原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搜集信息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检查修改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

 

2、具体措施

(1)提高认识,掌握方法。

由主管校长为全体教师做题为《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与策略》、《良好习惯与人格关系》的专题讲座,使教师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知道: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未来。同时使教师掌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12种方法:正强化法、间歇强化法、区别强化法、代币制、行为契约法、反向链锁法、刺激控制法、自我控制法、渐隐法、合理情绪疏导法、负惩罚法、正惩罚法。

(2)科学操作,示范引领。

请有经验教师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示范,分别由曹慧、张颖老师为全体教师做题为《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方方正正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的活动课。使教师掌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操作步骤:

a.制定良好习惯的标准。

b.树立榜样。

c.持之以恒的训练。

d.及时检查评估。

e.形成良好的风气。

(3)拓宽途径,家校合力。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帮助与配合,为迅速提高家长的育人技巧和方法,学校每个学期开展五次培训,分别由有经验的教师给家长做讲座,如由陈维、佟瑶、阳光老师为家长做了题为《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表扬的艺术》、《学习并不难》等家教方法讲座,又邀请心理辅导教师做教育心理讲座等等,指导家长重视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形成家校合力。

我校在习惯培养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联合举办的“好习惯培养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会上,我校做了题为《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经验介绍,得到与会各界领导、同仁好评。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是关键。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注重预习,指导自学。我们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由布置一些简单问题开始,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复杂的内容,逐步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便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我们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现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都能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能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强化训练,规范作业。我们现在基本上能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书写和规范答题上为学生做出榜样;二是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书写和规范答题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纠正;三是严格评价,我们在要求学生做对、答对的基础上,在作业中加入了书写规范等级,进一步强化了答题的规范性。

4.及时复习,温故知新。一是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二是培养了学生积累资料,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做错的技巧性强的题目收集成册(错题本),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直观、形象。到了初中,教师讲得更精炼,理论性、抽象性也更强。为了使学生在升上初中时能适应中学教师的教法,所以我们在小学阶段就有意识的在五、六年级采用中学的教学模式即“导读探究,先议后练”进行教学。为了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将模式要求分板块、分阶段渗透给学生。如五六年级的语文学科,先指导学生写好预习笔记,即先完成“导”的内容,再逐步实现“读、议、练”;数学学科在完成“导”的基础上,更重视“议和练”的环节教学。七年级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时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利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激发性的方式引学生入境、积极思维,采用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的教学方法增加学习的兴趣,尽量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新知;同时有意识的放慢教学节奏,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让新生在不断成功中增强自信心,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实现自然过渡。

(七)教学评价的衔接

众所周知,小学的教学评价侧重于激励,初中的教学评价侧重于选拔和甄别,但教学评价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发展,在于通过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定期开展了中小学教学研讨活动,中小学教师在研讨中熟悉对方的评价方式并加以学习运用。

2、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要注重教学质量,五、六年级各学科的检测和评价能与初中接轨,增加宽度与难度,将原来的7:2.5:0.5改为7:2:1;适当缩减基础知识的考查,增加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3、中学教师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注重了鼓励性、发展性评价,坚持正面引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在第一次期中测试时我们适当增加了基础知识的权重,让学生有个适应过程。

我们进行中小学衔接实验不足一年,现在师生的课堂效率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稳步提高。去年,小学部升入初中部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今年,我校初中部入学考试共有548人参考。我校小学部共有197人参考,占参考人数的35.9%。本次考试,无论高分段人数还是学生总体情况,与实验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总分前20名有我校学生14名,占70%;总分前50名有我校学生28人,占56%;前100名有我校52人,占52%。特别是优秀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实验前的成绩。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