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强化校本教研功能 确保课堂教学的两个有效——谢艳平

作者:谢艳平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戴进更新时间:2011-03-02 10:40

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相辅相成。校本教研的主要功能在于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增强对课标的执行力,对文本的解读力,对课堂的驾驭力;其落脚点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两个有效——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师落实校本教研的过程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知识互补、方法互商、行为互动。离开了校本教研这一载体,有效课堂就成了无本之末;离开了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则是纸上谈兵。因此,只有加强校本教研管理,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功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师教有实效,学生学有实效。

一.立足办学理念,明确教研方向,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前提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它指引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是师生为之追求奋斗的目标,更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办学理念激励人,引领着学校走向高层次、高品位、高质量。几年来,我们遵循着“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工作,工作中创新”的校风,把学习——研究——工作——创新——发展,当作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轨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起点是学习,目的是发展。而良好校风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教学风气和学生的学习风气的支撑;我们的教风是:“爱生、乐教、善思、会研”,学风是:“爱师、乐学、善知、会问”。而校本教研无疑为师生提供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教研,教学等系列活动,形成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切实达到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

二.立足教师发展,强化主流意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我校成立于2005年,是锦州市城市南扩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是全市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来源有三:一是成立之初从各校调来的名优教师,这些教师业务精湛,其中不乏全国模范教师及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市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这是学校的资源和财富;二是几年来后调转的老师;三是近两年招聘的年轻教师;这些老师大多年龄较小,工作积极但缺少经验。整合教师队伍,形成主体意识,迫在眉睫。教师队伍年轻化,35岁以下占50%,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亟待提高。几年来,我们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把打造一支结构层次化、实践专业化、发展可持续化的教师队伍当作教师培训的总目标,努力构建: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新模式。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团队合作、优势互补

校本教研就是在民主的气氛下,使研究成为一种教学工作的常态,使教研组、备课组这个团体成为发现式、实践反思式的富有凝聚力、创造力的团体,形成校本教研文化,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基于这点认识,我校在校本教研建设中,十分注重“团队合作、优势互补”,依托团队力量促使一部分人动起来,一部分人跟上来,一部分人拉上来,真正是实现“人人都动起来,人人都发展起来!”我们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语、数、外每周两次校本教研,其余学科一次。并将其编排在课程表中,内化为教师的日常工作行为。每次教研时间为两课时,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执笔人。此活动由备课组长主持。并将此研讨活动与教师的日常工作融为一体,为同学科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相互探讨、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场所。如我校试用的“导读探究、先议后练”课堂教学模式,备课由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两部分组成。其中的集体备课部分便产生于校本教研。实践证明,校本教研提高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对课标要求的落实能力、对整个学段及整册教材的把握能力、对文本的正确解读能力、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在各种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们依托“备课组”或“教研组”团队,通过组内赛课、全员评课、专家点评等形式推荐参赛选手。可以说这样的校本教研既是一场比赛,也是一次培训,更是一次有效的学习和交流。实践表明:团队合作不仅实现“人尽其才、各显其能”,也在活动中进一步凝聚人心,激发了教师们的教育激情,催生了教育智慧。

(二)多元组合、有效学习

1.名师引领,共同进步

我们依托名优教师荟萃的资源优势,发挥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各学科的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分别由名优教师担纲,负责本组的教研及教学工作,每周主持小组教研,每月主持大组教研,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每学期进行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的全校性大型教研。并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2.师徒帮教,教学相长

实施帮教组合青蓝工程,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合格转正,二年站稳讲台,四年能挑大梁,六年成为新秀。学期初,学校举行了拜师会,实行了师徒捆绑、自愿组合,对被帮教师和指导教师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考核细则,签订了协议书。学期末进行验收(包括师徒各一份帮教组合计划,一本听课笔记、徒弟的一节汇报课、一份单元测试卷和一份个人总结,师傅的指导小结)。这种师徒同荣同辱的教研氛围,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而保证了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走出校本、开阔视野

 “借他山之石、谋学校发展”,我们走出去,请进来,近年来,我们多次去外地考察学习,积极开展教师交流、校际交流及网络交流活动,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每学期各学科教师都有外出学习机会,如英语组郭婷婷、吴宏丽、陈卓三名年轻教师分期去北京大学参加T.I.P培训,英语组以此为契机进行多次大组教研,由参训老师谈体会和收获并上展示课,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立足学生成长,全面提高素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最高宗旨

先进的有生命力的学校教育该是面向未来的。我们的教学要教在今天,想着明天,对学生的终身负责。 我们教孩子3年,要想孩子一生。

(一)遵循学生实际情况,探究切实可行措施

我校生源结构较为复杂,一是来自于市区的学生,这些学生素质良好,有很好的家教基础;二是当地的农村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家长大都疏于管理,素质参差不齐;三是来自周边农村的学生,这些学生求知欲很强,但父母大多无能力辅导。可见学生间的差异很突出,在学习中,个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差异、学习方法差异、学习能力倾向差异、兴趣爱好差异、成绩差异等诸多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如何才能共同有效学习?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想,进行多次全校性的教研,各组又分别进行小组教研。从“缩小生间差距,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理念出发,正视差异、承认差异,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小组由不同层面的学生组成,为兵教兵创造条件;在课堂练习时,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必答题和选做题;课后进行分层辅导,由学生自愿参加,动态管理。分层教学使教学过程实现高效,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面向学生的全方位的指导。

(二)研究学生认知规律,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并最终服务于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运用知识、重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我们在认真研究洋思中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过几番研讨,提出了“导读探究、先议后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此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的广泛参与为特征,以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宗旨。课堂上教师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

1.关注学生的“学”。具体包括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学”的习惯,“学”的方法,“学”的收获。

2.关注全体学生的“学”。即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这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质量和效益。

3.关注全体学生在“学”中的综合发展。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可见,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有效教学就没有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这一角度出发,强化校本教研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细化校本教研的内涵,才是实现课堂两个有效的根本保证。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