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爸妈懂我,该有多好

——有感于一次家庭教育讲座

作者:二年十三班 张皓然家长 来源: 锦州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刘威更新时间:2016-11-09 13:46

9月21日,一个周三的下午,当孩子步入二年级临近一个月的时候,我作为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聆听了实验学校组织的一场家庭教育讲座。讲座主讲嘉宾是王晶老师,主题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是有吸引力的——《让孩子快乐且优秀》。

一、诸多家长面临矛盾命题的困扰

在以往的亲子教育中,这个命题无疑是兼具吸引力并且难免处于矛盾之中的。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与评价机制之下,要想让孩子“优秀”,不得不付出太多的儿时时光用于反复的课业练习,不得不在孩子是否情愿的情况完成他们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可能不仅是学校里的课程学习,往往还要包括各种特长能力的培养。不然,怎能优秀?但是如此一来,如何让孩子快乐呢?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尽己所能,给孩子一个好的起点和充满希望的未来,但是如何才是真正理解孩子,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特点的教育?懂孩子,并且懂得如何去做,是孩子们的希翼,更是家长的困惑。

二、讲座开始了,会有答案吗

于是,带着问题与困惑开始了讲座的聆听。王晶老师的讲座从她工作经历中的几个案例开始。

1.两个清华学子的专业选择

来自新疆的一个男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不管是专业还是学校,对于高考大军中的任何一员来说,都是值得骄傲和欣慰的。不幸的是,这个学生对物理专业不感兴趣。国内顶级学府的纯理科专业,加上各地高考状元的激烈竞争,让这里的学习更为艰难。通过职业倾向测评,他的个性特征及自己的兴趣更符合心理学专业。无奈家长的阻拦,传统社会评价对名校、热门专业的推崇,以及转专业的高门槛,让这个学生无路可选,最终不得不终止学业。

另外一个高材生,在清华念到了生物学博士学位,但是从本科阶段开始,她的书读的就很痛苦,因为她怕血。生物学科的学习是艰辛的,终于都完了博士,她选择职业时只有一个想法,只要不在生物领域就好。多年光阴和个人努力的浪费,直到终于走出校门时她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

2. 孩子的分类与不同孩子的沟通特点

王老师讲了孩子们一般会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善合作的“好孩子”,二是肯服从的“慢”孩子,三是不听话的“淘孩子”。基于生物学的个体差异,大脑构成的不同使孩子们呈现出多样的能力特点。与不同特点的孩子沟通,要用相应的沟通方式。对于“视觉型”的孩子,要多用目光交流,他们更善于和乐于读书,通过眼睛获得有用信息。对于“听觉型”的孩子,应多用语言交流,通过读课文、录音重放登手段,让孩子强化记忆。对于“触觉型”的孩子,他们对肢体接触更为敏感,运用肢体活动表达和强化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爸妈懂我,该有多好”,做懂孩子的家长

王晶老师的讲座,历时一个半小时,现场的家长都听的很认真,有人在记录,有人在点头,更有人在思考。讲座结束后,许多家长留下来与王老师进行交流,也表示更加理解了孩子的“不听话”、“不认真”、“不爱学习”。

王老师的讲座,也给我带来了启发,还有思考问题的新角度。职业的关系,自己也是从事教师行业的,所以对王老师开篇之初讲述的两个大学生案例很有感触。在自己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十几年里,遇到过许多学生在高考之前面对一元评价,唯考试为核心奋斗目标,高考之后上了大学,却对自己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缺乏基本的了解和选择的意识。而这种缺失是在他们儿时教育时,家长的忽视甚至压制造成的。

在日常的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会有意无意中责备孩子:怪孩子笨,怪孩子哭,怪孩子不开窍,怪自家孩子怎么不能像别家孩子那样……父母责备孩子,实际是不懂孩子:不懂孩子的生理与心理,不懂孩子的成长规律。面对孩子的哭泣,我们需要接纳和理解。允许孩子的成长速度低于自己的期望,允许孩子有一个努力的过程,也正好证明了我们是成熟的父母。

也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近几年接触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听取了很多颇具教育情怀的专家讲座、观点,对孩子的成长一直抱有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所以在进入小学之前,没有让孩子过早学习小学的文化知识。入学之初,与其他孩子相比,他对课堂知识是陌生的,也缺乏机械化的训练。作为家长,我也坚持认为这样避免让孩子的幼儿阶段就接受小学教育是有益的,一是因为相信小学老师教学的专业性,这是幼师不能替代的;二是要保护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持续兴趣与动力。这种坚持有些“痛苦”,所谓痛苦,真的是要面临孩子在第一次考试中不如其他孩子的成绩,面临是否容得下孩子没有在“起跑线”上“抢跑”。好在孩子坚持下来了,这里有班主任李兵老师很大的帮助,没有对孩子放弃,没有轻视,感谢老师的专业与用心!好在作为家长,我们也坚持下来了,目前为止,孩子对学习还是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我们的初衷也是希望把孩子的学习与成长看成一项长久之事,不想让他在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便面临百米冲刺的境况,更不想让他的学习总是伴随痛苦的经历与回忆。而这才仅是若干家庭教育问题之一。

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在成长的漫长岁月里,作为父母可能真的不该着急要孩子怎样,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其实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尚且做到怎样了呢?很多孩子内心的声音可能是“爸妈懂我,该有多好”。作为家长,尽量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发掘孩子的特长与兴趣,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愿意并且学会做“懂孩子”的家长。以此自勉,希望若干年后,长大成人的他能认同妈妈的观点。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