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软陶:教案之二《花条制作及应用》教学反思——朱卉

作者:朱卉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曹桂馥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1-10-11 16:34

2010年10月,我在实验学校上了一堂研讨课《花条制作及应用》,这堂课上下来,心情久久未曾平静。冷静下来,将这堂课的得与失记录下来,以便进步。

新课程给课堂带来的生机新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本课在设计时,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想法:“怎样才能让学生喜爱,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实现价值?”一系列问题都要解决,因此,以人为本,以学生为重中之重,是本课的一大方向。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本课属于校本课,校本课教学又是近年来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研究方式。它要求教师根据当今教学的发展状况,本校的教学实际内容深入研究扩展,探索最适应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演示、组织等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在本课中创意作品等问题,如果让老师一一道来,将变得枯燥无味,我采取学生自学及整合其它学科的方法,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学生能清晰准确自如回答。

在学生活动前,有一重点环节:制作软陶珠,塑造新形象。此处基本方法,属技术性问题,我在设计时,采取以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学生自己总结方式,通过学生实践和教师启发,学生能准确说出方式、方法,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二、注重学科间整合。为了突出课程的整合,我认为校本课程的整合应以文化为主线。当前许多课程为了突出课程的整合,将校本课的教学重点偏离了,把校本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政治课。本课有机的、适时地将音乐、数学、几何等学科联系在一起。进行学科整合。最初设计时,担心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课堂时间不够,于是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提前调查,数学课学到什么,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有机的把数学与校本课结合在一起,增强趣味性及视觉感,并适时与音乐结合,让学生明白“视觉点”转化成“节奏美”和“韵律美”。

数学课中学到的不重复,而是通过已学的唤起灵感,有效学习。有两处与音乐的整合,请学生打节奏,音乐课中常见手法,在校本课上一试,学生很新奇。在学生运用材料制作时,放了一段《拉德斯基进行曲》动感的节奏、悠扬的乐声,唤起学生激情。这是学生自主地将知识进行整合,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发展。

三、本课在设计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校本课中软陶教学动手的机会很多,哪些是有效的动手,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双手的价值,用双手创造美,传递美,是本课要解决的。

四、合理、科学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班级中的电脑和实物投影仪、大屏幕等,校本课程来说,非常重要,美术属于视觉艺术,靠强烈视觉冲击来感化学生,大屏幕的展示,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学生作品,经屏幕展现出来,增强可视性及观赏性,一目了然,形成视觉冲击,对学生作者本人来说,也能促成其建立自信。

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合理、科学运用,教师、学生、作品三位一体地联系在一起,使师生平等交流、生生交流有了互动平台。

通过自制课件,使专业知识图形化、趣味化,上课过程中,学生确实通过漂亮的作品、鲜艳的色彩调动情绪。

教师展示中,两次运用实物投影仪,学生清晰的了解制作步骤、制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问题,使本课教学目标明确,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解决教学难点。

五、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那单一的,枯燥的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我们作为校本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来设计校本课堂的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不断获取新知识,创造新作品,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但学生也存在着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现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他的作品虽然简单,但他是真心付出的,所以一样得到教师的关注。

本课中有几处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在评价中要改进,教师评价过多,给予学生正面评价。应多给学生机会,增加“生生评价”,学生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不能全让老师待劳,避免学生形成依赖性,永远等老师给予肯定,树立学生自信,给学生发展性评价,促进其成长。

二、学生制作这一环节,学生的形式不够丰富,教师应开发并引导,教师示范之后,学生的制作方式雷同,创作作品中,立意不突出,有些作品应在大体上有个雏形的。此处教师应提出,体现艺术的多元化。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