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追求课堂教学审美感受,让学生品味快乐学习—史春秀

作者: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 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10-05-01 00:00

  语文学科,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课文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视野构成了该学科独特的人文气息与强烈的吸引力。因而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留有广阔的空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才能充分挖掘教学中美的因素,追求课堂教学审美感受,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让学生品味快乐学习。
一、挖掘审美因素,享受“乐学”情趣。
在教授《三峡》这一课时,我注意挖掘内在的审美因素,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我营造一种以美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我要学,我要欣赏,我要走进三峡”的浓烈的学习欲望。课开始,我问学生喜欢不喜欢旅游,到哪去过,随便谈一谈。谈起旅游,学生兴致极高,纷纷举起小手,“西安、小兴安岭、北京、烟台、恒山、桂林、北海……”在一名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侧耳倾听,聚精会神,好象真的随之走了一着。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倾听的同学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接下来多媒体展示一组长江三峡的优美图片,并配以刘白羽优美散文一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获得美的享受,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情画意,如沐春风的境地。最后用古典诗词印证。请学生展示搜集成果:有关长江三峡的诗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古典诗词的朗读体味中,让学生感受到古长江的汹涌,古三峡的壮丽。到此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
其次,在诵读中诠释美。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是其中一重要环节。课前我精选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作为本课配乐。优扬的小提琴曲缓缓响起,我以自己洪亮的嗓音、饱满的激情、陶醉其中的心境诵读着《三峡》,我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美味袅袅、似品香茗的氛围当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待范读结束后,教室鸦雀无声,我知道学生陶醉其中了。学生们齐声朗读,抑扬顿挫,和谐优美,学生们正用琅琅的读书声诠释着三峡的美。
再次,引导学生对课文开展自觉的审美欣赏。在疏通文意之后,我让学生透过文字自由品析三峡之美,用优美语言描绘。课上到此,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待我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畅谈鉴赏心得。有的认为三峡的山美“连绵高耸,遮天蔽日,气势雄浑”;有的认为三峡的水美“急湍白如雪,深水碧如翠”;有的认为三峡的树美;有的认为三峡的声美;有的认为三峡的高猿美、瀑布美、激流美,……学生们精彩的发言,表现着他们很强的审美鉴赏力。
第四,教师点拨,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升华。语文课的审美活动不只停留在对课文语言的表层分析上,而是训练学生美感的深刻性。在课的结尾,我让学生将三峡的昨天与今天对比: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昨天的壮丽,今天三峡工程改变着郦道元笔下的鬼斧神工,却造福于子孙万代,在防洪、发电、交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三峡昨天是我们的骄傲,今天仍是我们的自豪,我们坚信三峡的明天会更美好。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以一段饱含激情的结束语,振摄学生心魄,让学生合卷留恋,使本节课锦上添花。
上完《三峡》这节课,我和学生共同的感受就是“课结束,美犹存。”
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乐教”促“乐学”。
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离不开教师“乐教”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达到“乐教”的境界,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1、提升阅读水平。
“一个真正有品位、有见地、有发展的教师,阅读的量一定是非常大的,阅读的质一定是高的,教师天经地义就该博览群书。”的确,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坚持自己的阅读,尤其是语文教师,教师阅读的厚度决定课堂的深度,课堂的底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我们就应该打开门窗,放飞思想的翅膀,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我们不仅要加强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读一些“闲书”,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科学的……无所不读,无所不通,知识面广了,底蕴深了,才能使我们在课堂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取其左右而逢其源”,教学才可事半功倍。
   2、坚持反思,坚持笔耕。
“写作是语文教师的生命线。”我们不可能记录下所有的思考与感悟,但是我们不能遗落下每一次有价值的思考。我们应该养成思考自己教学实践的习惯,在思考中甄别,在甄别后撰写。这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更能充实我们的专业素质,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举重若轻,挖掘审美因素,以“乐教”促“乐学”,让学生品味学习的快乐。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