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教师激情,绽放课堂精彩——吴士平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教师需要这种能激发灵感与才艺的专业素养和品质。激情教学,是用激情去吸纳和传播知识。用昂扬的精神状态,真挚的情感,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目标,激起学生求知的火花,开启学生探索的智慧,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着学生度过中学这段“燃烧的岁月。”
教师的激情来自哪里呢?
一、要有对事业的信心
1、要对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充满自信,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拥有的学科知识,社会知识,教学经验的总和,是教师恰当运用教学技巧,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表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对自己有自信,才能有激情。
2、要对娴熟把握教学内容充满自信。只有教师感到自己所教的知识“言之有理”,感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出师有名”,才能名正言顺,名正乃理直,言顺则气壮。
3、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充满自信。我们总是怀疑学生的理解思考能力,担心他们学不会。就不厌其烦地一人讲解。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首席,是培训学生的教练。这样放开来教学的大气,潇洒,才会创造出“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气氛,学生学习才有劲儿。
二、要有过硬的基本功
教学中充满激情。教师声音要洪亮,表情要丰富。投入时两眼发光,兴奋时手舞足蹈,表达时妙语联珠,滔滔不绝。学生才能聚精会神,流露出渴求,赞赏的眼神儿。要进入这样状态,教师就要具有基本功夫。
1、拥有文化积淀
教师激情教学,才能让课堂充满情趣,令学生享受愉悦。当然这种趣味不是故意搞笑,不是哗众取宠,而应当是一种智慧的行动。这种行动源于教师是一个文化人,这不仅是知识是学历,更是一种广义的丰厚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可以转化为教学的灵性、灵气。教师要想成为文化人。首先要炼学识,如果教师只是所教内容的储存器或知识的批发部,就很难有激情课堂。所以要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立见解,创新性认识,并能打破学科界限。将各种鲜活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利用这一科的知识解决那一科的问题。实现基础知识技能的整合。这样的教学才会游刃有余,从容自如,高屋建瓴。其次要炼阅历,教师不能只做“书呆子”“教书匠”,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没有参与意识,没有介入社会生活的热情,没有对人生的感悟,也不可能绽放课堂的精彩。
2、拥有人文情怀
教师上课要拿出真情感,追求真过程,饱含人文味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心与心彼此接纳,情与情相互眷恋,思与思相互碰撞,智与智相互启迪的课堂。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的课堂。师生的情感自然发生,随文而生。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教师的激情要张弛有度,如春风润物,茉莉飘香。对学生的关爱呵护如情人执手,老牛舔犊。
3、拥有创新意识
一个教师几十年教一个学科。可是,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如果几十年如一日总念“一本经”。老生常谈。哪还有激情?更何况每届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要了解学生,教学本身就是了解人,培养人的活动,即使是科任教师也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按照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学生学习创造最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把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心里,因人施教。在塑造人改变人的过程中倾注激情。要探索新的教学过程,控制和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细节,让学生实现由“乐知”到“好知”再到“已知”的飞跃。
4、拥有语言艺术
教学是借助语言进行的,激情是依靠语言表达的。教师正是运用工作语言来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当然教学语言受到教学规律的制约,受到学科性质的支配,不像文学语言那样,文雅华贵,而是以真理般的朴素见长。不像相声语言那样调谑逗趣,而以清楚明了著称。不像绘画语言那样色彩斑斓,而以科学简练为佳,不像舞蹈语言那样外露,而以沉着的深情内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言之有理,言之成序,言之动情,言之生趣。
只要功夫深,激情如“井喷”。
教学的激情如何演绎?
教师要用激情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和动机,方式很多。只谈三点。
1、巧设悬念
一位教师给学生讲唐代卢纶的《塞下曲》,这是一首有名唐诗,广为流传。大家都说好。这位老师就说:“我觉得有问题”。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又问:“问题在哪里呢?”不合常理。大家想想没有月光的夜晚又怎能看得见大雁飞?既是严冬季节,北方哪来的大雁?这样的悬念,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
2、把握机智
课堂上师生对话过程具有复杂的变化性。即使课前有周密的准备也会出现临场的变异,或偶发事件的干扰。可能会影响到师生的情绪。权宜的处置,是教师能及时反馈、调整,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使课堂流程向着预期目标持续发展。我在讲《孙权劝学》一课时,给学生介绍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花费了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让学生联想还有哪位史学家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是哪一朝代的?一个学生站起来就答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班里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察觉口误,十分尴尬。看得出他的学习热情将要被冷却,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从汉代活到了宋代。多活了1000多年哪。但这能全怪这位同学吗?谁让司马迁司马光两个人的名字只差一个字呢?谁让《史记》《资冶通鉴》又都是史学经典呢?学生的误答,经老师的弥合,教学秩序井然,情绪昂然。教师调控课堂的深层因素应该是平时思维能力和意识修养的广博积蓄,教学的机智体现在保护和珍惜学生的积极性。借机拓宽知识面,作一些横向比较,用委婉的语言体现教学的理趣。
3、深入浅出
曾听一位物理老师在讲解电流强度大小时,由于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学生理解有难度,教材中说可以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研究电流的大小,对此,这位老师妙用类比进行讲解:“大家都知道风吧?”“知道?”“那么,我们能看到或者摸到风吗?”学生齐答“不能”老师点点头,说:“对。可是我们可以根据风产生的效果——如树枝的摆动方向和树枝的弯曲程度来研究风的大小、方向。同理,我们可以根据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效果——热效应的大小来研究电流的大小。如果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效应大,那就说明电流强度大;而热效应小,就说明电流强度小。大家明白了吗?”“明白了!”学生的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显然他们都理解了这个抽象的知识。在学生一片茫然之时,化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生活化。用教师的热情,收获学生的轻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是需要童心的事业,拥有童心的教师是不老的。教育者如果自身激情枯竭,还拿什么奉献给孩子?所以,我们要从经典中寻找知识的源头,从精品中寻觅教育的真谛,从先哲中寻找启迪的钥匙。像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我激情的火就‘扑’的一声被点燃。”让我们用激情把课堂耕耘成春的翠绿,夏的殷红,秋的金黄,冬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