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孩子们茁壮成长的摇篮

作者:  来源: 实验学校审核: 上传:王美艳更新时间:2009-11-01 00:00

  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也就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什么事和谐的校园环境?它是一种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
  和谐的校园环境关键是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靠什么来建立?靠什么来维系?那必须以人为中心,以情为主线。其核心是高度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强调人的共识、协作和积极参与。因此,应从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入手,并且自上而下,环环紧扣:
  一、建设团结和谐的各级领导班子。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若然领导班子之间为名利、为地位,分帮派,互相明争暗斗,下面的老师会和谐团结吗?因此,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应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要加强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发挥集体领导的方向性引领性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使班子整体效能最大化。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将为构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上下级关系。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建立和谐的校园,领导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工观,努力搞好领导与教工的人际关系。因为学校的领导与老师之间绝不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学校的教师也是学校的主人,只是分工不同罢了。学校是育人的事业,如果没有了老师负责任的态度,没有了他们积极的参与和创造性的发挥,单靠几个领导的力量,学校能出好成绩吗?因此,领导应注意搞好与教工之间的关系,让学校的教工有一种归属感,这是调动教工积极性的关键。
  三、建设团结合作的教师队伍。
  教师间团结合作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出成绩。但为什么常见到老师间互相争斗,相互猜疑的不和谐现象呢?究其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制度促进了教工间的竞争,良性的竞争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恶性的竞争则影响了教师之间必要的坦诚交流与团结合作。因此领导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时候,要注意让教工在宽容、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竞争,或多点进行团队合作的竞争,从而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其次是教工对各类的竞赛看得过紧,对个人荣誉看得过重,于是闭关自守,孤军作战,对同事处处提防,缺乏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群体意识。因此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保守自卫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集体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才能主动融入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
  四、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还意味着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面发展。
要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1、教师要理解学生。理解,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前提,更是当代师生沟通的关键。在观念更新、生活丰富多彩的信息时代,学生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与教师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理解学生,是当教师的首要任务。生活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老师要理解他们,就要注意观察和体会学生的情绪以及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就要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超越条件、时代,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要是老师不能理解学生,会破坏师生的信任关系。
  2、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一种爱,一种信任。尊重,就是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珍惜学生的情感体验,保护学生的个性、人格。只有老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深沉的爱,老师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人类是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换取信任的。学生年纪虽然小,但他们也是有感情的。记得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便是:我理解你--;你若喊:我恨你,人家的回音能是我爱你吗?我觉得魏老师讲得非常对,听说有个别老师因为学生不爱学习就打他、骂他,甚至出言侮辱、挖苦,结果学生对这种老师很反感,越发与之对抗,表现越来越差。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学会去爱那些不听话的学生。乐于与学生打交道,与他们交朋友,真正关心他们的变化与进步,理解学生的喜悦和烦恼、欢乐和忧愁,这样可为深入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一个心浮气躁、情绪冲动易变,难驾驭自己情感的教师,很难做好教育工作。其实,对学生发脾气,只能说明你自己的无能。 只有尊重学生,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3、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人,其人格绝对平等的。只有达到了这种平等,师生才可以真正沟通。平等是师生友谊的桥梁。教师还要注意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有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的相同的行为表现,往往不能一视同仁。例如,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解数学题,一个调皮鬼这样做,教师认为是故意捣乱;而另一个学生这样做,教师则认为是有创造性,对前者,教师给予批评;对后者,教师给予表扬。前者就会感到教师的不公平,与老师产生对抗的情绪。
  4、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宽容,是高尚人格的显示,是自信心的体现,是引导学生的第一步。学生之所以称为学生,在于他们的不成熟性,认知的肤浅,思维的偏激,情感上的冲动,经验的欠缺,行为上的幼稚等等。面对这种特殊的交往对象,教师必须有种宽容的态度。当然,宽容并不意味无能,也不是姑息讨好,它是一种理性上的情感控制。但老师们在教学教育中,往往会缺乏宽容。以下的现象就屡见不鲜:学生课堂上搞小动作,罚他打手心;学生不完成作业,罚不准上课;学生迟到,罚站门口;学生不值日,罚抄书……人谁无过呢?我们老师应多点宽容,不能以罚代教,更不能一时生气,做出过火的行为,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会在师生间画上不和谐的音符。
  我们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是能注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那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还会是困难的事吗?
  五、建立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
  学生的茁壮成长首先需要有健康的身心。有的学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无心向学,打架闹事;有的我行我素,对班集体漠不关心;有的心胸狭窄……这些都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疾病。作为老师,应对此引起重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个性,努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一个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他只有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爱好、个性上的差异,在待人接物上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他们很容易由于趣味相投而形成一个个小群体,对班产生一定的影响,若不加以引导,往往会产生磨擦,破坏彼此间的关系。对待差生,则应教育学生不要歧视、疏远他们,应该伸出温暖的手拉他一把,给他一个悬崖勒马,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跟着班集体一同进步,共同搞好班集体。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对双方都有莫大的得益。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以学科的成绩给学生排队,以减少学生的恶性竞争,消除学生妒忌、仇视的心理因素。教师还应增加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建立一种亲如兄弟姐妹的和谐关系。
  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改变重智轻德,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六、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友好关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但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应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开设讲座,印发资料、出版校园墙报等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此外,学校还要搞好校园环境、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因此和谐的校园环境应变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应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作为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成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