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追寻好课“不好”,追求快乐绵延——张学梅

来源: 实验学校作者:张学梅发布时间:

人类在进步,文明在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在受到关注。作为教师——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精神文明的使者,理当在提升自身和学生的幸福指数中先行。

怎样才能让师生感受教与学的愉悦?享受教学相长的快乐?道路有百条千条,我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让自己的好课“不好”,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一、“尴尬”的开心

为了让自己和学生品味教与学的愉悦,我在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学期最欣赏的一节数学课,并说明“为什么”。学生评出了很多“好”课。经分析,我发现:学生喜欢的课,大都不是我教的精彩,而是他们自己在那一节课中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大都是他们在课堂上显示出了自己另辟蹊径的能力与个性风采。这说明学生眼中的好课是他们自身感受心灵舒畅的课;是他们自主探究的课;是他们自我体验成功的课;是他们自行采撷知识果实的课;而不是被动地答、机械地记、“饭”来张口地吞。学生厌倦随着“教师”的指挥棒“木偶”般地转,更厌倦了为着考试而死记硬背。一名学生在所喜欢的“好课”的问卷上,还列举了一例。并声称:他乐在把老师挂在了黑板上!“也就是说,对老师的“否定”、对教科书的“否定”会让他们“其乐无穷”。他举的例子是我的课: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视图与投影》。“老师教我们根据实验画三种视图,并做到俯视图与左视图的宽相等。老师讲的是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画弧……,同学们似懂非懂,老师重复讲……以至反复讲,同学们还是糊涂。这时,一名同学发现了一种方法,并鼓足勇气站了起来,说:“老师,其实不用画弧,可以用截取法,把俯视图的宽“移”到左视图上……”我如此一说,同学们豁然开朗……,我特别开心!(不好意思,把老师挂在了黑板上)读到这里,我猛醒:老师要表现得一贯正确的观念,是多么不正确!

知彼所需,然后知己所当为。此后,我再也不为自己被挂而尴尬,而是热情地、积极地鼓励学生把老师往黑板上“挂”:“挂”老师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勇于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追寻学而质疑、不亦乐乎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与能力内化的过程……。

例:学习直角坐标系中,有一题:小聪站在X轴上的点A(-10,0)处观察Y轴,眼睛距地面1.5 m,他前方5m处有堵墙CD,若墙高2m,求盲区在Y轴上的范围。有学生很快答出EF,我随之表态:对了!并习惯性地提出挑战:还能把老师“挂”在黑板上吗?话音刚落,一名学生就站了起来:“应该是 OE,不包括OF,OF在地下。”我真的被“挂“在黑板上了。于是我高兴地与同学们讨论,有的同学说“这里与地上地下没关系,就问的盲区,就题论题;”而有的同学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符合实际”;这时又有个同学说,“即使在地下,也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都是盲区!”多正确的解释呀!多有益的争辩哪!我开心着自己的乐于尴尬,以至于能和学生一起为自己鼓倒掌。一次,一位同学发现了我教学中的一处表述不够严谨,于是马上举手指正,我没有马上接受意见,而是和他进行了一番争执。最后学生胜利了,他在得意之余,带领身边的同学鼓起了倒掌。我则立即带头把巴掌拍得更响。学生们更加兴高采烈起来。他们被真理的力量鼓舞着,被自己的智慧鼓舞着,被老师的人格感染着、激励着,我也高兴着学生的热情、热爱、潜能的得以激发。

二、“错误”的美丽

在某种意义上,“错误”给学生的教育意义要比“正确”更为深刻,因为 “错误”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设计的“错误”往往较为隐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辨析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发现“错误”的成就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生才是主宰课堂的主人。可见“错误”有多美丽。

为了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我开始刻意在备课时,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上设计一些漏洞,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并让学生感受快乐。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有这样一道题:下列函数中反比例函数的是(    )a、x(y-1)……很简单。学生们一致选择了d,于是,我说到:“大家的答案一致。看来没问题了?真没问题了吗?确定吗?少许停顿就有位同学站了起来:老师这道题有问题。“哪有问题?”我故意表现出不容置疑。此时,不少同学也起哄说:“你才有问题呢。”这位同学继续说到:“题中并没有说y与x的反比例函数,(c)可以看成y-1是x的反比例函数。只有(d)可以看成y是x的反比例函数,这时学生的哗然变成了自发的响亮的掌声,我随之送给他一个美名“火眼金睛”。再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第116页,已知图中物体的左视图是等边三角形,画出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俯视图。书中给出了答案:但却是错误的答案。当同学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时,我把此答案作为正确答案画在了黑板上,并郑重地说:“得出答案的同学与黑板上的正确答案对照一下,错了的,想想‘错’在哪了!并改正!“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站了起来,坚定地说:“黑板上的答案才是错的!”“是吗?这可是书上给出的答案!哪错了?”学生一一指出了错处,在证错的过程中,又激发了同学们反证的思维。让学生们在正反论证中认知更深刻、更透彻,尤其是让学生们发现并证明了教科书中的错误,感受到了不唯书的可贵和自豪。

三、“未尽”的完整

课堂教学如果能让学生感受“未尽”,让学生渴知“未尽”、感觉意犹未尽,其学习动力之大、求知欲望之强将给师生以不尽的快乐。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做了这样的尝试,即:留有余地,给学生设计探索的空间,或让学生自己开辟新空间。例: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矩形ABCD中AB=6,AD=8点P在BC边上移动(不与B、C重合)设PA=X,点D到PA的距离DE=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由于此题是函数和几何图形的跨越联系,学生接触这种题型很少 ,于是感到了困难,解题无思路。于是我给了一点儿提示:函数关系→等量关系→比例→相似。这时部分同学好像明白了,于是开始了激烈的争论,有同学还自由地跑到前面来板书并讲解:

学生都点头赞许。“还有其他方法吗?”我不满足,也不让学生满足。一名同学站起来说:“我有更简单的方法,……。但是……吗?这个同学又解释说是看出来的,不知道怎么证明。这时同学们有的说等,有的说不等,有的学生说,由于P、E是动点,所以……在变化,不可能等于……,这时一名同学说可以等:……是对的,但是……还可以等于……由于PF=AB。所以……。我带头鼓掌,教室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又由衷地送给他一个美名“刘氏结论”。这时有个同学兴致更高,他急切地问:“还有别的方法吗?真过瘾,真神奇!”我立刻乘机说道:“同学们,你们的表现真棒,你们的探索欲真宝贵。”数学王国还有许许多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你们去求解!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起来,我和学生在解题的兴奋与快乐中,在满怀新的求知欲望中结束了这节课。

“未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完整”,或者看作胜过“完整“的不完整。因为有不完整才会有发展、有进步。在生活中,有缺憾的美丽,在教学中也有美丽的“缺憾”。所以我将继续努力寻求“好课”的“不好”,追求快乐的延伸。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