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陈志

来源: 锦州市实验学校作者:陈志发布时间: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第二环节:联系实际,探索发现。第三环节:讨论归纳。第四环节:第四环节创造应用,从探索到运用,再到拓展升华,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逐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结合班级生活情境理解数对。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上课开始,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环节,在老师不断的描述过程中,用第﹡列,第﹡行的方式,明确班级一名同学所在的位置,从而,用这种方式让学生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多方面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新知。

1、当学生认识自己所在的位置之后,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数对,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你所在的位置,再通过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学生记录的方法,找到一种更简洁的记录方式,从而让学生了解数对记录的方法和特点,如为什么要加逗号?为什么用括号?以数对所表示的意义,在比较、观察当中认识数对,揭示课题。

2、通过找朋友的活动游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好朋友的位置,不说出好朋友的名字,猜一猜你好朋友是谁?此环节不仅学生要掌握自己的位置,更要知道,班级其他同学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进一步认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出示了实物图,然后通过电脑演示了有实物图到点子图的过程。最后我把点子图的各个点用横线和竖线连接起来,然后点子图的各个点逐渐缩小,直到缩到与横线和竖线的交叉点一样大为止。通过电脑的演示使学生亲身感知了由实物图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的变化过程,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讨论归纳

在教学中我应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在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小组内的谈论,学生找到了许多中简单表示第3列第2行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汇报,我适时引导从而使学生认识了数对表示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简洁性。

四、创造应用。

通过多方面、不同层次的训练,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我设计如下几个环节:1、确定实验学校及周边场所所在的位置,并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场所设想,学生不仅学习了本课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2、设计象棋游戏,学生不仅要知道棋子要走到那些位置,而且要确定它所在的位置。对学生来说,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也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3、砸金蛋的游戏环节,训练学生对数对的理解与应用,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有用性,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纵观全课,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对课堂中的生成处理不到位。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是不可预知的,当意外来到时我的教育机智明显表现的不够好,尤其是当学生回答出我想要的问题或出现其他不合乎情理的答案时,我总会大包大揽过来,一律自己解决,其实课堂中最宝贵的正是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学生如果能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来解决,那么相信学生的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学习中的难点也会一一解决。因此,在上课前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2、对教材研读把握不足

本节课我在教学行和列以及数对的内容时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有些灌输的感觉,没有体现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我探究,造成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层次性不够清楚,学生的学习深度不足。

3、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够流畅。

本节课创造与应用中,每个环节的连接有些生硬,过渡语言不太明确,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幽默感欠缺,课堂有些沉闷,体现教师课堂上的基本功有待加强。

节课已经结束了,但我不断思考着我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考虑着我教学的得与失。我始终坚持着教数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已记住一些知识为目的。知识的探索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赖,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会数学的价值。

将此文章收藏到:
栏目汇总导航